Page 33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33
1 期 王树舟等:基于Noah-MP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及变化特征 29
-2
图4 青藏高原2000 -2018年平均感热通量及其标准偏差(单位: W·m )
Fig. 4 Simulated annual mean SH flux and the STD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during 2000 -2018. Unit: W·m -2
稍晚。图 7为高原整体在每年的四个季节的感热通
量变化。黑色点线表示五年滑动平均值。从图 7中
可以看出, 高原平均的春季和夏季平均感热较强,
50~60 W·m , 而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弱。总体上,
-2
四个季节的平均感热都有较明显的增强, 特别是在
2010年以后。
3. 3 潜热通量特征
对2000 -2018年青藏高原年平均地表潜热通量
的分析表明, 高原东部区域为潜热通量较强区域,
图5 青藏高原2000 -2018年年平均地表感热通量
大部分区域超过 30 W·m 。高原西部区域整体较
-2
-2
-1
变化趋势(单位: W·m ·a )
弱, 尤其是西北区域, 潜热通量年平均在 10 W·m -2
Fig. 5 Trends in the simulated SH flux on the QXP
during 2000 -2018. Unit: W·m ·a -1 左右[图 8(a)]。高原西部、 中部和东部潜热通量分
-2
-2
-2
-2
势。这和解晋等(2018)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比王 别 为 17. 85 W·m , 24. 82 W·m , 29. 04 W·m 。
-2
慧等(2022)得出的趋势由减弱变为增强的转折点 高原整体年平均潜热通量为24. 95 W·m 。
图6 青藏高原西部、 中部、 东部和整体的2000 -2018年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变化
Fig. 6 Changes in annual mean SH flux for the western, central, eastern and entire QXP during 2000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