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67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260








































                                                                         -1
                                                                                         -1
                                                                                                         -1
               图7   整个DWP阶段Ka-MMCR观测的Z(a,单位:dBZ)、V(b,单位:m·s )、V(c,单位:m·s )、σ(d,单位:m·s )、
                                                                             A
                                                             T
                                               e
                                                                                              v
                 LDR(e,单位:dB)、S(f)和K(g)的各分位数和平均值廓线,以及Ka-MMCR观测的平均回波强度谱(h,单位:dBZ)
                                        T
                                 K
               Fig. 7  The percentile and average profiles of Z(a,unit:dBZ),V(b,unit:m·s ),V(c,unit:m·s ),σ(d,unit:m·s )、
                                                                                                         -1
                                                                           -1
                                                                                          -1
                                                  e
                                                                T
                                                                               A
                                                                                              v
                    LDR(e,unit:dB)、S (f)and K(g)observed by Ka-MMCR,and the average echo intensity spectrum observed
                                    K
                                             T
                                        by Ka-MMCR(h,unit:dBZ)during the whole DWP stage
              5   三个不同阶段云-降水垂直结构和                               变化幅度分别达到10 dB和-3. 5 m·s 。
                                                                                                 -1
                  雨滴谱差异                                             与DSP相比,DWP和SP内部上升气流非常微弱
                                                               [图10(c)]。DWP融化层以上主要为冰晶,表现为远
                  为进一步分析 DSP、DWP 和 SP 三个阶段云-
                                                                远更小的Z 和更大的V ;从云顶到8 km,冰晶增长十
                                                                                    T
                                                                         e
             降水的垂直结构和物理过程差异,图 10 给出了三
                                                                分缓慢,但从 8 km 到融化层,冰晶增长速率显著加
             个阶段云-降水的 Z 、V 、V 平均值廓线对比。由图                        快,Z 增长 13 dB 左右,但 V 减小的速率仍然有限,
                                  T
                               e
                                      A
             10(c)可见,DSP 内部平均上升气流其他两类要强                              e                   T
                                                                仅为-1 m·s ,这说明冰晶密度始终较低,下落速度
                                                                          -1
             很多,云内上升气流远更深厚,这使得水汽被迅速
                                                                缓慢;从融化层以下,冰晶融化成雨滴,Z 增大近 8
             抬升凝结成水凝物并在托举作用下快速增长,反映                                                                   e
                                                                                      -1
                                                                dB,而 V 可增大近 5 m·s ,融化前后的沉降速度差
             在 Z 上的特征为从云顶开始曲线迅速增大,从                                    T
                 e
             11 km 至 7 km,Z 突增了约 14 dB,反映在 V 上的特                异甚至超过了 DSP[图 10(a),(b)]。SP内的水凝物
                                                    T
                            e
             征为粒子下落末速度迅速加快,V 下降约 4 m·s ;                        尺寸较DWP更小,回波强度更弱、粒子下落末速度
                                                         -1
                                             T
             V 的特征也表明云内的冰相水凝物粒子应该为密                             更小,当通过融化层后,也呈现出与DWP类似特征。
               T
             度较集中的霰粒子,此外由于过冷水的存在,因此                                 为进一步探究三个阶段云-降水在不同垂直结
             该高度的微物理过程可判断为霰粒子在强上升气                              构和微物理特征情况下地面降水的差异,从地面
             流作用下的冻撞增长过程。7 km 往下至 1. 6 km,                      OTT2 搜集的三类平均雨滴谱(图 11)可见,DSP 产
             尽管云内仍然有上升气流,但此时已托不住霰粒                              生的雨滴谱最宽,且每个尺寸的雨滴数浓度量级都
             子,后者快速沉降,且尺寸增长有限,对应 Z 和 V                     T    比 DWP 和 SP 大;其次为 DWP,而 SP 产生的降水
                                                      e
             的变化幅度不大。至 1. 6 km 左右的融化层,霰粒                        雨滴谱最窄,每个尺寸的雨滴数浓度量级都最小。
             子融化成雨滴,使得 Z 和 V 再次突增和突降,两者                         表 1给出了三类平均雨滴谱计算的各类降水物理量
                                  e
                                      T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