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65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258














































                                                                                                         -1
                                                                                         -1
                                                                         -1
                图5  整个DSP阶段Ka-MMCR观测的Z(a,单位:dBZ)、V(b,单位:m·s )、V(c,单位:m·s )、σ(d,单位:m·s )
                                               e              T               A               v
                              和LDR(e,单位:dB)和K-MRR观测的Z(f,单位:dBZ)的各分位数和平均值廓线
                                                             e
                                  图(e)中-40 ℃高度层上断开的黑色粗实线是LDR回波量样本不够而出现的断线
                                                                          -1
              Fig. 5  The percentile and average profiles of Z(a,unit:dBZ),V(b,unit:m·s ),V(c,unit:m·s ),σ(d,unit:m·s )and
                                                                                         -1
                                                                                                        -1
                                                               T
                                                                                             v
                                                                              A
                                                 e
              LDR(e,unit:dB)observed by Ka-MMCR,and of Z(f,unit:dBZ)observed by K-MRR during the whole DSP stage. The black
                                                     e
                  thick solid line broken at the -40 ℃ altitude level is a discontinuity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amples of LDR echo volume
             中的作用下,雷达回波显著增长,粒子下落末速度                             起伏,在0 ℃层位置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亮带特征,不
             显著增快,此外雷达极化量 LDR 也显著增强。此                           仅表现为Z 和σ 的突增、V 的突降、LDR的突增,值
                                                                         e
                                                                                       T
                                                                             v
             外,对流内部最强上升气流出现在 5 km 左右,该位                         得注意的是S 对亮带也有明显反应。云体内部也存
                                                                            K
             置水凝物增长率也较高,呈现为明显的 Z 增大、V                      T    在微弱的对流活动,产生的地面雨强较小,基本在
                                                   e
             减小和σ 增大现象。                                         7 mm·h 以下,但雨强和雨滴谱随时间也有一定的
                                                                       -1
                     v
             4. 2  深厚弱对流云-降水(DWP阶段)                             起伏变化。两部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也基本一致。
                  DWP阶段的云-降水约在DSP阶段1 h后出现,                          从DWP阶段2015年8月13日19:00至14日05:00
             各气象要素的观测结果如图 6 所示。在 17: 30-                        期间的弱对流云-降水的雷达观测量廓线(图 7)可
             19:00,雷达上空仍然为对流云,表现为火焰状的上冲                         知,整体上,在“云顶到融化层”区间,随高度从上
             结构,云体上部有上升气流,但相较于DSP阶段明显                           到下,V[图 7(b)]表明水凝物下落末速度都非常
                                                                       T
             要弱,地面观测到非常短暂的阵性降水。19:00 以                          小,且随高度变化缓慢,因此可判断云内水凝物基
             后,云顶的高度从 12 km 左右下降到 9 km 左右,随                     本为冰晶和雪花。水凝物沉降过程中,Z[图 7(a)]
                                                                                                     e
             后雷达上空为两段持续时间较长的积层混合云回                              逐渐增大且 σ[图 7(d)]逐渐减小,说明冰晶和雪花
                                                                            v
             波。本研究重点关注 19:00 以后积层混合云的垂直                         通过聚并和凇附过程逐渐增长,且滴谱逐渐变窄。
             结构和物理过程。图 6 表明,弱对流云的云顶稍有                           到“融化层”,在冰相粒子融化成液态粒子的过程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