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5年第10期
P. 158
第 50 卷第 10 期 郭庆胜等:使用正对投影的建筑物群毗邻化新算法 2093
表 1 实验中的阈值
Table 1 Experimental Thresholds
阈值取值
阈值符号 描述
城中村&复合建筑物 独立建筑物
2
建筑物最小面积阈值(实地)/m 8
T 1
最小长度阈值(实地)/m 0.8
T 2
最小距离阈值(实地)/m 3
T 3
邻近度阈值/% 5 50
T 4
方向差异阈值/(°) 20 10
T 5
数据的特征给出的经验值。本文算法在应用过
程中可以自动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子群,人
工干预很少,实验中的阈值见表 1。
图 11(a)中的建筑物群毗邻化结果见图 11(b),
图 11(b)中 红 色 线 段 是 毗 邻 化 后 的 正 对 投 影 线
段。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分析本文算法的实验效
果 ,选 取 图 11 中 的 方 框 D 区 域 放 大 ,图 12(a)、
12(b)分别是毗邻化前后建筑物群图形,通过对比
分析可以看出:消除了独立建筑物图形之间的狭
长缝隙(如图 12(b)中方框 A 所示);解决了复合建
筑物中图形之间的边界不一致问题(如图 12(b)中
方框 B 所示);解决了城中村建筑物目标图形之间
的狭长缝隙和边界不一致问题(如图 12(b)中方
框 C 所示)。
为了更好说明不同建筑物群使用本文方法
毗邻化的图形效果,进一步选取了图 11(b)中 A、
B 和 C 等 3 个区域的放大图进行展示,图 13(a)是
图 11(b)中区域 A 复合建筑物的毗邻化结果;图
13(b)是图 11(b)中区域 B 城中村的毗邻化结果;
图 13(c)是图 11(b)区域 C 独立建筑物的毗邻化
图 12 毗邻化前后局部放大图
结果。由图 13 可知,相较于图 11 所示的原始建 Fig. 12 Local Enlarged Map of Before and After
筑物群,这些毗邻化后的建筑物群依然能较好地 Agglomeration
保持建筑物的形状特征以及建筑物群内的排列
结构。
良好的地图制图综合结果能够确保地图要
素空间特征尽可能少发生改变。本文通过毗邻
化前后面状建筑物的形状、方位以及大小变化评
价建筑物群毗邻化的综合结果,在每一个方面选
择一个或多个空间特征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建
筑物形状的紧密度 [24-25] 、建筑物的边数 [24,26] 、建筑 图 13 建筑物群毗邻化的细节放大图
物的直角数量,建筑物的最小外接矩形长轴的方 Fig. 13 Enlarged Details of Building Groups
Agglomeration Results
位 [24,26] 和建筑物的凸包面积 [24] 。上述指标在建
筑物群毗邻化前后的变化情况可以从 5 个方面进 n
a
b
C IPQ =[( ∑ |Q i - Q i |)/n ]×100% (5)
行评价,包括:
i = 1
1)建筑物群的平均形状因子差 C IPQ: Q = 4πA/P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