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水产学报》2025年第7期
P. 143
刘啟庆,等 水产学报, 2025, 49(7): 079511
a 水 槽 的 测 试 区 域 长 度 应 至 少 为 鱼 类 全 长 的
200
2.1 倍,但本研究发现,与实验鱼体长相比更大
175 c b 的测试区域长度,可获得更大的游泳能力测试
150
[19]
结果,这与李阳希等
的结论一致。
绝对游泳距离/m absolute swimming distance 125 f e d 3.2 中国花鲈游泳能力和形态特征的关系 [20] ,
100
游泳能力与鱼类的形态特征密切相关
75
50
中国花鲈的游泳能力受其形态特征的影响。不
25 中国花鲈游泳能力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表明,
同的鱼种在游泳时往往遵循不同的游泳方式 ,
[21]
0
1.0 2.0 3.0 4.0 5.0 6.0 本研究观察发现,中国花鲈在进行游泳运动时
流速/(BL/s) 采用扭动身体并同时摆动尾鳍产生推进力的方
flow velocity
(a) 式来向前运动,推测其外部形态、鱼鳍和尾部
25 的摆动均在游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U cri t 的研究显示,中国花鲈的尾长展现了超过
20
(0.79),表现为与游泳能力更好
体长的相关系数
ab
ab
相对游泳距离/m relative swimming distance 15 bc cd 的相关性;头长的相关系数较高 (0.73),体高的
的测试
(0.63),推测在
相关系数相对较低
U
t
cri
中,体型更加“细长”的中国花鲈拥有更好的游
10
的研究显示,中国花鲈的躯干长
t
泳表现。U
burs
d
(0.69),这表明除了尾
与游泳能力的相关性较高
5
部摆动外,躯干在中国花鲈爆发游泳中十分关
0 键;头长的相关系数与 U cri t 的研究相比有所下
1.0 2.0 3.0 4.0 5.0 6.0 降 (0.58),体高的相关系数上升 (0.69),这可能
流速/(BL/s)
flow velocity 是中国花鲈在爆发游泳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借助
(b) 体侧白肌为无氧运动供能 。
[22]
图 10 不同流速下中国花鲈的游泳距离
鱼体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出各种各样的鱼鳍,
Fig. 10 Swimming distance of L. maculatus at t 和 t 的研究显示,中国花鲈的各鳍长与
U cri U burs
different flow velocities
游泳能力的相关系数较小,可能是鱼类为了减
因素等也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如在井爱国 [14] 少能量的消耗而采取了相应游泳策略,以应对
的研究中,在 10 °C 时,尽管其所使用中国花 测试过程中不同流速的水流环境。针对 U cri t 的
鲈的平均体长 (23.72 cm) 相对本研究较大,但 研究显示,中国花鲈尾鳍长的相关系数最小
是测得的绝对 U (63.27 cm/s) 却小于本研究。 (0.42),其与游泳能力的相关性也最差,这与
crit
鱼类的游泳能力还受到循环水槽规格大小的 Zeng 等 [23] 在大黄鱼 U cri t 与形态表型的研究上相
影响,在王萍等 [17] 的研究中,其使用的中国花 似。U burs t 的研究显示,中国花鲈的尾鳍、第一
鲈的规格 (体长 33.6~35.2 cm) 大于本研究,而 背鳍、第二背鳍、腹鳍与游泳能力不显著相关
测得在 60 cm/s 流速下的平均续航游泳时间仅 (P>0.05),推测中国花鲈在爆发游泳的过程中可
为 25 min 21 s,小于本研究测试结果,虽然其 能更少地使用鱼鳍推进游泳。在 Yu 等 [24] 的研
使用循环水槽测试区域的规格更大 (30 cm×30 cm× 究中,经过 8 个月的流速训练,发现持续游泳
180 cm),但是测试区域长度约为实验鱼体长的 可以使金头鲷 (Sparus aurata) 获得更长的胸鳍、
5.2 倍,相比之下,本研究所使用循环水槽测试 更长的尾鳍和更大的尾鳍面积,这说明胸鳍和
区域长度与实验鱼体长的比例 (约为 12.5 倍) 更 尾鳍为金头鲷的游泳运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大,实验鱼可能更充分地使用“冲刺-滑行”的游 本实验中未研究鱼鳍面积与游泳能力的关系,
泳行为以节约能量 [18] 。Peake 等 [13] 认为,循环 无法在鳍长测量时保证尾鳍完全展开也可能是
https://www.china-fishery.cn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