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1 - 《软件学报》2025年第5期
P. 481
软件学报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iscas.ac.cn
2025,36(5):2381−2400 [doi: 10.13328/j.cnki.jos.007167] [CSTR: 32375.14.jos.007167] http://www.jos.org.cn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版权所有. Tel: +86-10-62562563
*
面向分布式超导量子计算架构的量子线路映射
朱鹏程 1,2 , 卫丽华 1,2 , 冯世光 2 , 周祥臻 3 , 郑盛根 4 , 管致锦 2
1
(宿迁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2
(南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3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北京 100084)
4
(鹏城实验室, 广东 深圳 518055)
通信作者: 朱鹏程, E-mail: zhupc@squ.edu.cn
摘 要: 近年来, 超导量子互连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为构建分布式超导量子计算架构提供了有效途径.
分布式超导架构在网络拓扑、量子比特连通性、以及量子态传输协议等方面对量子线路的执行施加了严格约束.
为在分布式架构上调度和执行量子线路, 需要通过专门的映射工序对量子线路进行适配底层架构的变换, 并将变
换后的线路交由网络中多个 QPU (quantum processing unit) 协同运行. 分布式量子线路映射需向原始线路插入辅助
的量子态移动操作, 这些操作 (尤其是 QPU 间量子态移动操作) 具有较高的错误率. 因此, 减少映射所需的量子态
移动操作数对于保证分布式计算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基于超导量子互连技术和超导 QPU 的技术特征构建一种抽
象的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型, 并基于该抽象模型提出一种分布式量子线路映射方法, 该方法由量子比特分布式映射
和量子态路由两个核心模块组成, 前者以量子态路由开销为代价函数, 通过局部寻优和模拟退火相结合的策略生
成近最优的初始映射; 后者根据量子门执行的不同情形构建多个启发式量子态路由策略, 并通过灵活应用这些策
略最小化插入的量子态移动操作数. 所构建的分布式抽象模型屏蔽了底层架构中和量子线路映射无关的物理细节,
这使得基于该模型的映射方法可适用于一类分布式超导架构而非某个特定架构. 另外, 所提方法可作为辅助工具
参与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和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算法可以有效降低映射所需的 QPU 内量子态移动操
作 (即 SWAP 门) 数和 QPU 间量子态移动操作 (即 ST 门) 数. 相较已有算法, 在所有基准线路上平均减少 69.69%
的 SWAP 门和 85.88% 的 ST 门, 且时间开销和已有算法接近.
关键词: 超导量子计算; 量子网络; 分布式计算; 量子处理器; 量子线路映射
中图法分类号: TP303
中文引用格式: 朱鹏程, 卫丽华, 冯世光, 周祥臻, 郑盛根, 管致锦. 面向分布式超导量子计算架构的量子线路映射. 软件学报,
2025, 36(5): 2381–2400. http://www.jos.org.cn/1000-9825/7167.htm
英文引用格式: Zhu PC, Wei LH, Feng SG, Zhou XZ, Zheng SG, Guan ZJ. Quantum Circuit Mapping for Distributed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ing Architecture. Ruan Jian Xue Bao/Journal of Software, 2025, 36(5): 2381–2400 (in Chinese). http://www.jos.org.cn
/1000-9825/7167.htm
Quantum Circuit Mapping for Distributed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ing Architecture
1,2
1,2
3
4
2
ZHU Peng-Cheng , WEI Li-Hua , FENG Shi-Guang , ZHOU Xiang-Zhen , ZHENG Sheng-Gen , GUAN Zhi-Jin 2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China)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3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207225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BK20221411); 宿迁市科技计划面上项目 (H202117)
收稿时间: 2022-08-29; 修改时间: 2023-09-01, 2023-12-14; 采用时间: 2024-02-07; jos 在线出版时间: 2024-09-04
CNKI 网络首发时间: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