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2期
P. 20
第 2 期 曹靖雨, 等: 制动工况对汽车半金属刹车片磨损性能的影响 165
在图4(c)中,横坐标在40 km/h到60 km/h阶段,可能因 将不外加热源调控摩擦面温度,采用上述提到的方法
为测量误差,两曲线略微有不重合度. 由磨损量稳定 测摩擦面温度,研究摩擦面温度对刹车片磨损量的影
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内在意义可知,个别极大值测量或 响. 进而某一摩擦面温度下的刹车片磨损量均值和磨
计算误差,极易导致个别的磨损量稳定系数值偏离真 损量稳定系数也就无法求得,所以本部分不分析它们
实值,但是由于只是个别值,并不会对曲线整体趋势 与摩擦面温度的关系,基于上述45组单组磨损制动试
的分析产生影响. 由图4(c)可知,磨损量稳定系数基本 验,绘出远离油缸侧刹车片磨损量随摩擦面温度变化
大于0.8. 尤其在制动初速度大于90 km/h时,磨损量稳 的散点图如图5(a)所示,并结合几组补充试验来分析
定系数接近1. 摩擦面温度对刹车片磨损量的影响.
由磨损量稳定系数反映刹车片磨损量在非固定 从图5(a)可知,随摩擦面温度的增高,刹车片磨损
量下的稳定性可知,图4(c)中的点与1相差较近,表示 量明显增加. 由2.1和2.2节分析可知,制动初速度和制
制动压力(非固定量)的变化会导致刹车片磨损量有较 动压力均对磨损量有影响. 因此,为了排除制动初速
小的不稳定变化,这也与之前得到的制动压力对磨损 度和制动压力的影响,恒定制动初速度为90 km/h,恒
量影响的结果一致. 而且,随着制动初速度的增加,磨 定制动压力为1.0 MPa,取制动间隔时间为60 s、90 s和
损量稳定系数越接近1,也说明磨损量和制动初速度 120 s来间接改变摩擦面温度大小,分别进行了两组单
的关系更紧密. 另,由图4(a)可知,所测试的任何制动 组磨损制动试验,其中制动间隔为90 s时的两组补充
压力下,各曲线之间的距离很小,这也说明了制动压 试验中有1组的试验数据,与前述45组试验中的1组试
力的变化对磨损量的影响程度小. 综上,制动压力对 验数据(制动压力为1.0 MPa,制动初速度为90 km/h,
刹车片磨损量的影响小,制动初速度对刹车片磨损量 制动间隔为90 s)相同. 绘制出远离和靠近油缸侧刹车
影响更大. 片磨损量与摩擦面温度的折线关系图,如图5(b)所示.
2.3 摩擦面温度对刹车片磨损量的影响 从图5(b)可知,随摩擦面温度的增高,刹车片磨损量增
摩擦面温度影响着刹车片的摩擦磨损性能 ,而 加不明显.
[17]
且考虑到试验是模拟实际制动工况下刹车片磨损,则 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出图5(a)和图5(b)的关系,拟合
0.18 (a) 0.18 (b)
0.16 0.16 Near the brake pads on the
cylinder side
0.14 0.14 Away from the brake pads on
the cylinder side
0.12
0.12
Wear loss/mm 0.10 Wear loss/mm 0.10
0.08
0.08
0.06
0.04
0.04 0.06
0.02 0.02
0.00 0.0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Fric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Fric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0.18 (c)
0.16 Origin al test points
Supplementary test points
0.14
0.12
Wear loss/mm 0.10
0.08
0.06
0.04
0.02
0.0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Fric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Fig. 5 Relation diagram between wear loss and fric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图 5 磨损量和摩擦面温度的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