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67
1 期 朱羿洁等: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 63
-1
图3 南亚高压位置年际异常合成年份中高原及其周边地区(a~c)夏季累积降水率的空间分布(单位: mm· mon )
打点区域表示差值通过了0. 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mmer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rate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1
its vicinity (a~c) in composite year of inter-annual anomaly of SAH position. Unit: mm·mon .
The dotted area denotes that the difference passes the significance test of 0. 05
3. 2 关键物理过程的特征及作用 原西南部降水的形成。
研究表明, 高原夏季降水年际异常与南亚季风 值得注意的是, 高原西北部(唐古拉山以北、
区水汽输送、 高原非绝热加热异常联系密切(叶笃 90°E 以西, 下同)的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对南亚高压
正和高由禧, 1979; 黄荣辉, 1985; Luo et al, 2011)。 位置变化的响应并不显著, 而高原西北部降水对南
因此, 本节将分析二者的特征及作用。由于合成年 亚高压位置变化的响应则是显著的(图 3)。为解释
份中不同物理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为简要起 高原西北部降水的变化, 本文分析了非绝热加热特
见, 本节仅给出合成场之间差异的结果。 征。图 5(a)、 (b)比较了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整层视
图 4(a)和(b)给出了 25°N -35°N 平均的散度、 热源<Q >和整层视水汽汇<Q >的差异。结果表
2
1
垂直速度和水平风速的垂直剖面差异。结果表明, 明, 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时, <Q >和<Q >的显著
1
2
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时, 高原东部地区的高层辐散 偏强区域均位于高原东部, 显著偏弱区域则主要位
偏强, 造成了显著的上升运动, 在补偿气流的作用 于高原西南部。上述地区<Q >和<Q >差异的空间
1
2
下, 低层大气辐合显著, 有利于高原南部的水汽输 分布及大小与 OLR 的分布(图略)基本一致, 这表
送; 而高原西部地区的则存在显著的下沉气流, 低 明年际尺度上高原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大气凝结潜
层大气以偏北风为主, 不利于高原南部水汽的输 热加热对南亚高压位置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响应, 与
送。为进一步分析南亚高压位置变化对水汽输送 降水对南亚高压位置变化的响应基本一致。而在
的影响, 图 4(c)给出了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整层大气 高原西北地区, 南亚高压偏东南时, <Q >显著偏
1
水汽输送的差异。可以看出, 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 强, <Q >偏弱但不显著, 也即南亚高压位置异常引
2
时, 孟加拉湾和高原西南部的偏南水汽输送显著偏 起的<Q >和<Q >在高原西北部相反。高原地表感
1
2
强, 高原东部及孟加拉湾地区存在显著的水汽辐 热和地表潜热的差异结果[图 5(c), (d)]表明, 南
合。这表明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时, 高原东部对应 亚高压位置偏东南时, 高原西北部的地表感热偏
着显著偏强的水汽输送及水汽辐合, 有利于高原东 弱, 地表潜热偏强, 高原西北部500 hPa位势高度偏
部降水的增多; 尽管高原西南部(唐古拉山以南、 低[图 5(e)], 这意味着该地区的局地降水再循环偏
90°E 以西, 下同)也存在显著偏强的水汽输送, 但 强, 有利于降水的偏多, 这与 Guo and Wang(2014)
水汽通量异常辐散增强、 下沉气流显著, 不利于高 得出的高原西部降水与局地降水再循环密切相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