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180

高     原      气     象                                 42 卷
              176




















                      图2 贵州省单次凝冻过程持续日数(a)和冬季累计凝冻日数(b)极大值的空间分布(阴影, 单位: d)以及
                                    各站点凝冻日数极大值所出现的年份(不同形状标记表示对应年份)
                   Fig. 2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maximum duration (the shaded, unit: d) of both single events (a) and winter (b)
                             in Guizhou and the years of the maximum events (different marks indicate different years)
                          表1  贵州省单次凝冻过程最长持续日数和冬季凝冻日数极大值出现年份及站数的统计分析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duration of the single process and maximum number of winter freezing days in Guizhou
                             单次凝冻过程最长持续日数                                      冬季凝冻日数极大值
                排序       年份      站数/个        占比       平均日数/d     排序     年份      站数/个       占比       平均日数/d
                  1      2007      52       64. 2%      20. 2      1    2007      25      30. 9%      16. 7
                  2      1983      14       17. 3%      18. 9      2    1976      22      27. 2%      26. 6
                  3      2010       3        3. 7%      23. 7      3    1983      16      19. 8%      26. 6
                  4      1976       3        3. 7%       3. 0      4    1963      5        6. 2%      13. 0
                                                                   5     2011     3        3. 7%      43. 3

             点主要集中在贵州中部一线的偏东地区, 上述两年                            特征, 下文给出了贵州 1961—2019 年冬季的凝冻
             的测站占全省的比例超过了 78%。最后是 1976 年                        日数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前两个模态的分析
             和 2010年, 同为 3个站点。贵州冬季凝冻总日数极                        结果。
             大值所处的主要年份[图2(b)]同样以1976, 1983和                     4. 1 空间分布

             2007年为主, 其中2007年的凝冻日数极大值出现站                            如表 2 所示, EOF 分解的前 2 个特征向量场的
             数为 25站, 仍是占比最多的年份; 其次是平均日数                         累 计 方 差 贡 献 率 达 到 71. 63%,  均 通 过 了 North
             同为26. 6 d的1976年和1983年, 出现站数占比分别                   (1990)准则的检验。其中第一特征向量场(EOF1)
             为27. 2%和19. 8%, 大多分布在贵州中部以西。                       占总方差的 65. 04%, 呈全区一致型的分布特征[图
                  由此可知, 1976 年、 1983 年和 2007 年的冬季               3(a)], 变率大值中心位于贵州中部; 第二特征向量
             凝冻过程对贵州影响最为显著, 全省分别有 69 个                          场(EOF2)占总方差的 6. 59%, 表现为东-西反位相
             站点(占比 85. 2%)的单次凝冻过程持续日数和 63                       分布[图 3(b)], 即东部重(轻)、 西部轻(重)的分布
             个站点(占比 77. 8%)的冬季凝冻总日数极大值出                         型。上述两个模态所体现的空间型亦能够基本完
             现在上述 3 年之中。最后, 从表 1 中还可发现, 尽                       整的体现贵州冬季凝冻分布的主要结构。特别是
             管只有大方、 瓮安和修文的冬季凝冻日数值极大值                            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主要反映了贵州冬季凝冻日

             出现在 2011 年, 但此 3 个站地处贵州中部, 平均凝                     数的极值分布特征, 这与冷空气入侵贵州省的路径
             冻日数却长达到 43. 3 d, 表明 2011年冬季贵州所受                    有关, 当冷空气从东北路径入侵贵州时, 容易造成
             到的凝冻影响具有较强的局地性。                                    贵州东部地区凝冻天气偏重, 而当冷空气从北方路
                                                                径或西北路径入侵贵州时, 对贵州中部以西地区的
              4  冬季凝冻日数的时空分布
                                                                凝冻日数异常偏多带来的影响更甚(许丹和罗喜
                  为进一步分析贵州冬季凝冻日数的时空分布                           平, 2003)。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