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183

1 期                 夏   阳等: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                                       179
                   相较而言, 异常偏少年[图 5(b)]的欧亚环流异                     则更多地集中在东北亚地区, 其位势高度表现为显
               常则与偏多年基本相反, 欧亚中高纬地区的位势高                           著正异常中心。
               度异常波列呈“正-负-正-负”分布, 乌拉尔山及其                             除对流层中层的乌拉尔山阻高和东亚大槽
               以北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位势负异常中心, 西亚至鄂                           外, 贵州冬季凝冻天气的形成还与地面上的活跃
               霍次克海则转为显著的正异常, 表明中高纬地区的                           的蒙古冷高压、 孟加拉湾低压槽和云贵准静止锋
               阻塞高压较弱, 而青藏高原北侧高压脊发展。此                            等天气系统有关(杜小玲等, 2012)。在贵州冬季
               外, 在东北亚地区, 相较于偏多年中所存在的低涡                          凝冻日数异常偏多年, 地面上异常偏强的蒙古冷
               中心在这里减弱消失, 同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空出现                           高在东亚地区的近地面产生了显著的北风异常(图
               了显著负异常, 东亚大槽较常年异常偏东, 且强度                          略), 南下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贵州交汇, 在贵州
               偏弱。因此, 相较于偏多年, 贵州冬季凝冻日数异                          境内形成等压线的密集区, 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
               常偏少年的欧亚环流异常更多地表现为“北低南                             使得准静止锋锋区增强, 云贵准静止锋异常活跃,
               高、 西低东高”的特征, 亚洲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                          为处于静止锋后的贵州冬季凝冻天气的形成提供
               流为主, 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 同时受到青藏                          有利条件。
               高原发展高压脊的影响, 中高纬冷空气难以南侵影                           5. 2 东亚局地环流异常
               响贵州地区, 造成贵州冬季凝冻日数异常偏少。同                               为进一步分析欧亚环流异常背景下东亚地区
               样, 在波扰动能量传播上与偏多年存在显著差异,                           的局地环流异常对贵州冬季凝冻形成的作用, 给出
               表现为随着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消失, 来自北大西                           了东亚地区 850 hPa 和 700 hPa 上的水平环流(图 6)
               洋上空和来自热带地区的扰动能量显著减弱, 此时                           以及垂直剖面(图 7)的合成差值(即异常偏多年减
               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扰动能量传播和辐合异常                             去异常偏少年)。

















                         图6 贵州冬季凝冻日数异常偏多年与偏少年850 hPa(a)和700 hPa(b)风场(矢量, 单位: m·s )和
                                                                                                 -1
                                                  温度(阴影, 单位: ℃)的合成差值
                                       打点区域表示温度距平通过95%信度的显著性t检验; 粗虚线表示地形
                                                              -1
                   Fig. 6 Composite differences of wind (vector, unit: m·s ) and air temperature (the shaded, unit: ℃) at 850 hPa (a)
                     and 700 hPa (b). Dotted areas are significant at a 0. 05 significance t-test, thick dotted lines indicate the topography
                   由 850 hPa 的风场和温度异常[图 6(a)]可见,                 州上空形成了来自孟湾和南海的两条低层水汽输
               与活跃的地面蒙古冷高压相对应, 在阿尔泰山脉附                           送通道(由于水汽输送形势与风场类似, 此处不再
               近存在显著的温度负距平中心, 距平中心值超过了                           给出相应组图)。700 hPa 上[图 6(b)]包含贵州在
               -4 ℃, 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华南沿海以北的东亚                          内的东亚地区温度距平明显减弱, 而异常环流中心
               地区呈现为温度的负距平分布, 表明贵州地区的近                           较 850 hPa 更为明显, 其中日本海上空的异常反气
               地面存在异常冷垫。在风场分布上, 冷中心对应着                           旋式环流中心南落至西北太平洋, 此时的贵州地区
               弱的异常气旋式环流, 说明蒙古冷高压厚度较为浅                           受主要受到来自孟湾上空短波槽前的西南气流控
               薄, 而日本海至中国山东半岛上空存在明显的异常                           制, 为贵州冬季凝冻的形成提供水汽来源。
               反气旋式环流中心, 贵州处于反气旋环流底后部的                               沿 105°E 的经向环流及温度距平[图 7(a)]显
               东南气流控制之下, 与此同时, 来自孟加拉湾的西                          示, 在贵州及其以北地区近地面为显著的温度负距
               风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侧受到地形摩擦作用产生                             平, 且异常冷层的厚度随纬度的增加逐渐增厚, 在
               气旋式的水平切变, 受两支气流的共同影响, 在贵                          50°N 附近, 低于-2. 4 ℃的温度负距平中心高度已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