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32
5 期 周春花等: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 1225
滞型 400 hPa,移出型 300 hPa 能很好地表征上层 层高层九龙涡上空也有辐散中心配合,辐散中心值
-1
-6
辐散。 为 25×10 s ,同时配合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低
4. 1 动力结构特征演变对比分析 涡中心垂直上升运动达 200 hPa,配合着上升气流
4. 1. 1 移出型的动力结构特征 从地面开始至 400 hPa 均有正涡度柱,涡度柱中心
-1
-6
形成时[图 3(a),图 4(a)],700 hPa 九龙涡南 值为 30×10 s 。垂直上升气流与“低层辐合、高层
-1
侧偏南风的风速较小,为 4~6 m. s ,低涡区域为辐 辐散”的形势配合,加之较为深厚的正涡度柱,将
合中心,中心散度值达到了-20×10 s 以上,对流 有利于九龙涡的发展。
-1
-6
-1
-6
图3 700 hPa风羽、辐合(彩色填色,仅填≤-5,单位:×10 s )和高层辐散(移出型为300 hPa,停滞型为400 hPa,
-6
-1
黑色实线,单位:×10 s )
黑色实心方框为合成九龙涡中心位置
Fig. 3 The wind field and convergence(Color filling,only fill ≤-5,unit:×10 s )at 700 hPa,the High-level
-6
-1
-6
-1
divergence(Black solid line,Moving-out Type at 300 hPa,Stagnant Type at 400 hPa,unit:×10 s ).
The black box is th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the Jiulong vortex
加强时[图 3(b),图 4(b)],700 hPa 平均场上 500 hPa以下,预示着低涡将逐渐消亡。
九龙涡已经东移出川,低涡环流更加明显,其东南 4. 1. 2 停滞型动力结构特征
侧风速加大至急流强度,较强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 九龙涡形成时[图3(d),图4(d)],700 hPa九龙
-1
气在涡区交汇辐合,辐合值较形成时有所减小,为 涡南侧的风速不大,但较移出型略强,为4~8 m·s ,
-5×10 s ,但高层辐散值显著加大至 30×10 s , 涡 区 低 层 辐 合 值 为 -5×10 -6 s ,高 层 辐 散 值 为
-6
-1
-6
-1
-1
-6
-1
由于高层抽吸作用的加强,使得上升气流显著加 10×10 s ,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低涡中心辐合
强,上升高度达到 200 hPa 以上,同时一部分气流 垂直上升至 100 hPa附近,低层 500 hPa以下有正涡
-1
-6
上升至500 hPa附近在北侧3个纬度附近下沉,形成 度柱发展,中心数值在30×10 s 以上。
一个闭合环流圈,利于九龙涡的持续发展。300 hPa 九龙涡加强时[图 3(e),图 4(e)],700 hPa 九
正涡度与低层正涡度柱耦合,使得九龙涡周围的正 龙涡已经东移至四川盆地内,九龙涡东南侧风速加
-1
涡度柱显著加强,中心强度达到了 80×10 s 以 强至 8~10 m·s ,西南气流与冷空气在九龙涡区域
-6
-1
-1
-6
上,且高度达到对流层顶。 内交汇,低层辐合加强,中心值为-10×10 s ,高
-1
九龙涡消亡时[图 3(c),图 4(c)],700 hPa 九 层辐散也加强至 20×10 s ,有典型的“低层辐合、
-6
龙涡环流维持,其南侧风速也维持急流强度,尽管 高层辐散”垂直耦合形势存在。辐合上升运动高度
-1
-6
其正涡度值维持 80×10 s ,且高度达到对流层顶, 达 200 hPa 附近,正涡度柱高度维持在 500 hPa 以
-1
但九龙涡范围内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机制消 下,但强度加强,中心涡度值达40×10 s 。
-6
失,同时上升运动也显著减弱,上升高度也仅在 九龙涡消亡时[图 3(f),图 4(f)],700 hPa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