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36

5 期                   周春花等: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                                         1229
               明显的湿舌配合。                                          的形势配合及正涡度柱发展高度均强于停滞型,并
                   通过前面对两类九龙涡的环流形势,动力、热                          且在加强时有垂直闭合环流配合。
               力和水汽结构特征分析,本文总结出了两类九龙涡                               (4) 九龙涡的热力、水汽结构特征,两类低涡
               加强时的动力、热力结构概念模型(图7)。                              形成时整层均为暖心结构,加强时低层转为冷心结
                   移出型总体特征: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其北侧                          构,高层维持暖心结构,非绝热加热在形成和加强
               有高空槽发展,并伴有较强高空急流形成的辐散区                            时作用显著。不同的是,移出型感热加热率强于停
               配合,同时中层高空槽深厚,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强                            滞型,而潜热加热率则相反。移出型加强时非绝热
               盛,低层西南急流发展,槽前正涡度平流及西南气                            加热垂直输送廓线“右凸”层高度更高,涡区有锋
               流利于九龙涡发展并引导其东北移。在其东移过                             区存在,大气以斜压扰动为主,而停滞型加强时,
               程中由于感热和凝结潜热释放的正反馈,低涡内的                            涡区没有锋区配合,湿层厚度大于移出型,且有明
               涡度增长,配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增长                           显的湿舌配合。
                                                                     大量研究表明,西南涡东移路径,东移后的维
               条件,使得九龙涡斜压扰动增强。
                   停滞型总体特征:高空急流偏北,高层为南亚                          持机制和结构特征受环流背景、冷暖平流和非绝热
                                                                 因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不同涡源移出或同
               高压控制的辐散区,中层副高稳定少动,青藏高原
                                                                 一涡源移出后,西南涡所表现出的不同活动特征值
               小槽发展东移,低层南风有所增强。副高稳定形成
                                                                 得深入研究。本文仅以东北移九龙涡为例进行分
               阻塞作用,利于九龙涡在四川盆地停滞,高原小槽
                                                                 析讨论,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揭示西南涡移出后长
               东移和低层南风气流加强导致正涡度发展,低涡加
                                                                 时间维持的活动特征,对其他涡源或路径活动的西
               强。感热和凝结潜热释放在中低层正反馈,使得涡
                                                                 南涡个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度在低层增长的同时,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5   结论
                                                                 曾波,何光碧,余莲,2017. 川渝地区两类西南涡物理量场诊断分
                   本文在普查 2009-2018 年西南涡的活动情况                        析[J].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32(2):157-164.
               的基础上,以九龙涡为例,选取东北方向移动至四                            陈贵川,谌芸,王晓芳,等,2018. 一次冷性停滞型西南低涡结构的
               川盆地停滞和继续东移的两类低涡,对低涡形成、                               演变特征[J]. 高原气象,37(6):1628-1642.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8. 00093.
               加强和消亡时的环流形势以及热力、水汽、动力结
                                                                 陈启智,黄奕武,王其伟,等,2007. 1990-2004 年西南低涡活动的
               构特征的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类低涡的主
                                                                    统计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6):633-642.
               要异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陈忠明,闵文彬,2000. 西南低涡的统计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
                  (1) 对流层高层,两类九龙涡均位于有利于高                            社,68-378.
               层辐散的环流背景下。移出型南亚高压主体位置                             陈忠明,闵文彬,崔春光,2004. 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
               较停滞型偏南,强度偏弱,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强                               高原气象,23(增刊):1-5.
                                                                 段炼,2006. 汛期西南低涡移向频数的年际变化与降水[J]. 气象学
               度偏强,九龙涡位于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而
                                                                    报,32(2):23-27.
               停滞型南亚高压脊线及西风急流位置较移出型偏
                                                                 方从羲,李子良,2016. 一次西南涡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和
               北,九龙涡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附近。                                   数值模拟试验[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5):
                  (2) 对流层中层,两类九龙涡初始时中高纬度                            14-21. DOI:10. 16441/j. cnki. hdxb. 20150319.
               均为“两槽一脊”形势。不同的是移出型九龙涡随                            高文良,郁淑华,2018. 高原涡诱发西南涡伴行个例的环境场与成
                                                                    因分析[J]. 高原气象,37(1):54-67. DOI:10. 7522/j. issn.
               巴湖槽东移发展而发展,随巴湖槽减弱而减弱。而
                                                                    1000-0534. 2017. 00020.
               停滞型九龙涡则是在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和中纬
                                                                 顾清源,周春花,青泉,等,2008.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
               度地区“东高西低型”环流形势稳定的背景下发展                               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34(4):39-47.
               增强,在上述环流形势调整后减弱。移出型九龙涡                            韩林君,白爱娟,2019. 2004-2017年夏半年西南涡在四川盆地形成
               上空的低槽强于停滞型,并且槽前伴随的正涡度平                               降水的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38(3):552-562.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8. 00100.
               流强度也强于停滞型。
                                                                 何光碧,曾波,郁淑华,等,2016.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
                  (3) 九龙涡的动力特征,两类九龙涡均有“低
                                                                    征分析[J]. 高原气象,35(4):865-874. DOI:10. 7522/j. issn.
               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配合,并且在形成、加强                              1000-0534. 2015. 00081.
               时有上升运动配合。移出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                           胡祖恒,李国平,官昌贵,等,2014. 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西南低涡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