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35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228
                                 -1
             加热率为 0~3 K·(6h) ,500 hPa以上迅速转为负加                   九龙涡内对流不稳定发展。
             热。平均视水汽汇垂直输送廓线在 700 hPa 以下为                            九龙涡加强时,700 hPa 层及以上维持暖心结
             正,以上基本为负[图 6(c)],即潜热释放中上层为                         构,九龙涡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1~2 K,但 700 hPa
             负反馈,对流层高层的非绝热加热作用消失。对应                             以下转为冷性结构[图 5(b)]。平均视热源和视水
             的 θ 和比湿剖面上[图 4(c)],湿度也显著减小,低                       汽汇垂直输送项廓线[图 6(b),(d)],在 600 hPa 以
                 se
                               -1
             层比湿仅为 8 g·kg ,湿层厚度下降至 500 hPa 以                    下感热和潜热的加热率几乎为负,600 hPa 以上转
             下。九龙涡内的等θ 密集线消失,锋区减弱。                              为正反馈,并在 400 hPa 达到最大,加热率分别为
                                se
                                                                         -1
                                                                                      -1
             4. 2. 2  停滞型的热力、水汽结构特征                             14 K·(6h) 和 9 K·(6h) ,尽管此刻的非绝热加热
                  九龙涡形成时,九龙涡从低层到高层均为暖心                          作用较形成时有所减小,但“右凸”点上升至 400
             结构[图 5(b)],850 hPa 九龙涡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hPa,有利于 400 hPa 以下层次的涡度增长,使得九
             1. 5 K,其上随着高度上升温差逐渐增大,到 400                        龙涡正涡度向上发展。假相当位温、比湿剖面图上
             hPa温差达到最大,为 2. 3 K,再向上逐渐减小。平                      [图 4(e)],涡区低层湿度略有减小,但随高度上升
             均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垂直输送廓线分布[图 6(b),                          湿舌进一步明显,500 hPa 以下            ∂θ se ∂p  > 0,θ se500 -
                                                    -1
             (d)],在近地面层平均视热源为 5 K·(6h) ,再向                      θ se850 达到了-8 K,九龙涡对流不稳定加强。
             上迅速增大,至 500 hPa 达到最大,加热率为 21                           九龙涡消亡时,九龙涡涡区温度在 700 hPa 层
             K·(6h) ,再向上逐渐减小。此时,“右凸”点在                          及以下为冷心结构[图 5(b)],600 hPa 层及以上为
                     -1
             500 hPa,有利于 500 hPa 涡度的增长。平均视水汽                    暖心结构。平均视热源垂直廓线与强盛时相比位
             汇垂直输送项的廓线分布趋势同视热源分布[图 6                            相几乎相反[图 6(b)],整层为弱的加热(仅 400 hPa
                                                -1
             (d)]。在 850 hPa 加热率为 10 K·(6h) ,向上迅速                为负),加热率为 0~4 K·(6h) 。平均视水汽汇垂
                                                                                           -1
             增大,同样在 600 hPa 达到最大,此时加热率为 25                      直输送廓线分布[图 7(d)],500 hPa 以下为负反
                    -1
             K·(6h) ,凝结潜热加热率强于感热加热,两者共                          馈,再向上几乎为零。说明此时非绝热加热作用消
             同构成的非绝热加热作用显著,假相当位温和比湿                             失,甚至为负反馈,整层的非绝热加热作用消失,
             的剖面上[图 4(d)],涡区内比湿向上凸起,有湿舌                         促使了九龙涡的减弱。假相当位温在九龙涡内
             存在,低层比湿值为 18 g·kg ,湿层厚度在 300 hPa                   ∂θ se  > 0[图 4(f)],但 θ  -θ   仅为-2 K,等 θ 线
                                       -1
                                                                   ∂p                 se500  se850         se
             以下,500 hPa 以下     ∂θ se ∂p  > 0,且 θ se500 -θ se850 为-4 K,  较为稀疏,对流不稳定强度减弱。





















                                            图7   九龙涡加强时的动力、热力结构概念图
                           Fig. 7  The concept of the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Jiulong vortex when it is strong
                  对比分析两类九龙涡的热力、水汽结构发现,                          hPa 层,而停滞型在 700 hPa 层以下;移出型加强时
             九龙涡形成时整层均为暖心结构,加强时低层转为                             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垂直输送廓线“右凸”点在
             冷性,高层维持暖性。形成和加强时非绝热加热作                             300 hPa,涡内有锋区存在,大气以斜压扰动为主,
             用显著。不同的是,移出型的感热加热作用强于凝                             而停滞型强盛时的九龙涡平均视热源垂直廓线“右
             结潜热加热,而停滞型凝结潜热加热强于感热加                              凸”点在 400 hPa,涡区没有锋区配合;比湿的垂直
             热。加强时移出型的冷性层高度更高,达到 600                            分布特征停滞型的厚度要强于移出型,且停滞型有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