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31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224



























                                                                                          -9
                                                                                            -2
                             图2   500 hPa高度场(黑色实线,单位:dagpm)和正涡度平流(阴影,单位:×10 s )
                                                  黑色方框为合成九龙涡涡心位置
                    Fig. 2  Distribution of height field(black contour,unit:dagpm)and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The shadow,
                                      -2
                             unit:×10 s )at 500 hPa. The black box is th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the Jiulong vortex
                                    -9
             分裂的小槽快速东移并入四川附近的低槽,使得低                                 对比分析两类中层环流特征。相同的是,初始
             槽进一步加深,四川东部上空被低槽控制,槽线呈                             时中亚地区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形势。不同
             东北-西南向,九龙涡位于槽前西南气流中,且在                             的是移出型九龙涡随巴湖槽东移发展而发展,随巴
             九龙涡的东移过程中,槽前均有强的正涡度平流区                             湖槽减弱而减弱,而停滞型九龙涡则是在中高纬度
             配合,使得低层西南涡强度加强。同时槽前的西南                            “两槽一脊”和中纬度地区“东高西低型”环流形势
             气流引导低层西南涡向东北方向移动。九龙涡消                              稳定的背景下发展增强,在上述环流形势调整后减
             亡时[图 2(c)],巴湖低槽及九龙涡伴随的短波槽在                         弱。移出型九龙涡上空的低槽强于停滞型,并且槽
             东移过程中均逐渐减弱,九龙涡处于较为平直的西                             前伴随的正涡度平流强度也强于停滞型。
             风气流中。
                  停滞型 500 hPa 层,九龙涡形成时[图 2(d)],                 4   结构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中高纬同样为“两槽一脊”的形势,但巴湖和贝湖槽
                                                                    为探讨九龙涡活动过程中动力、热力结构特
             经向度较大,中纬度地区为典型“东高西低型”形
                                                                征及其非绝热加热对九龙涡形成、发展的影响,下
             势,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584 dagpm 线控
                                                                面利用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涡心与环境温
             制 33°N 以南、106°E 以东区域,四川南部位于 584
                                                                差、视热源等物理量来分析(刘璐等,2015;何光
             dagpm 线外围 5 个经度处,四川南部有一浅槽,槽
                                                                碧等,2016;李娟等,2016;刘晶等,2019)。格点
             前有明显的正涡度平流区,九龙涡位于槽前。九龙
                                                               (0,0)处为低涡中心位置(并用黑色方框标注),
             涡加强时[图 2(e)],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的形势维
                                                                负格点代表涡心位置以南、以西的方向,正格点代
             持,贝湖槽加强,出现了 568 dagpm 低涡中心,中
             纬度地区“东高西低型”形势稳定,副高 588 dagpm                       表涡心位置以北、以东的方向,一个格点代表一个
             线略有西伸,584 dagpm 线仍控制我国东南部区                         经纬度。其中涡心与环境温差的计算以九龙涡中
             域,形成阻挡形势,使得九龙涡长时间维持在四川                             心点,1 个经纬距为半径的范围内平均气温代表涡
             盆地,同时巴湖槽底分裂短波槽东移致使四川上空                             区气温,5 个经纬为半径的范围平均气温代表环境
             的低槽有所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利于九龙                             气温。涡区平均视热源、视水汽汇垂直输送廓线
             涡发展加强。九龙涡消亡时[图 2(f)],中高纬地区                         的计算以九龙涡中心点,1 个经纬距为半径的范围
             环流形势出现调整,贝湖转为高脊控制,584 dagpm                        内来进行了分析。由于停滞型的正涡度高度在
             线明显北抬,四川盆地低槽减弱消失,九龙涡附近                             400 hPa 以下,而移出型的正涡度高度达到对流层
             不再有正涡度平流配合。                                        顶,同时对上层各层辐散进行对比分析,选取的停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