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27
第 41 卷 第 5 期 高 原 气 象 Vol. 41 No. 5
2022 年 10 月 PLATEAU METEOROLOGY October,2022
周春花,肖递祥,郁淑华,2022. 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J]. 高原气象,41(5):1220-1231.
ZHOU Chunhua,XIAO Dixiang,YU Shuhua,2022. Comparison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 Jiulong Vortex Con‐
tinuing to Move Northeast and Stagnating in the Sichuan Basin[J]. Plateau Meteorology,41(5):1220-1231.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00044.
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
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
周春花 1,3,4 ,肖递祥 2,3,4 ,郁淑华 3,4
(1. 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
2. 四川省气象台,四川 成都 610072;
3.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4. 高原与盆地气象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 再分析资料和西南涡年鉴统计结果,普查近 10 年西南涡活动情况,将
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经四川盆地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称为移出型,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在四川盆地
停滞少动的称为停滞型,着重分析移出型和停滞型九龙涡的环流形势以及热力、动力、水汽特征的演变
和对比。研究表明:(1)200 hPa 层,移出型的南亚高压主体位置较停滞型偏南,强度偏弱,高空急流位
置较停滞型偏南,强度偏强,中纬度地区有低槽发展,九龙涡位于高空槽前、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
而停滞型九龙涡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附近。(2)500 hPa层,移出型和停滞型在初始时中高纬度均为“两
槽一脊”形势。移出型九龙涡随巴湖低槽加强而发展东移,停滞型九龙涡则是环流稳定的形势下发展增
强。移出型九龙涡上空低槽强于停滞型,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九龙涡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停滞型为典型
“东高西低”形势,九龙涡受副高阻挡长时间维持在四川盆地。(3)动力、热力、水汽特征方面,两类低涡
形成时整层均为暖心结构,加强时低层转为冷心结构,高层维持暖心结构,感热和潜热加热在形成和加
强时作用显著,移出型感热加热率强于停滞型,而潜热加热率则相反。移出型涡区有锋区存在,大气以
斜压扰动为主,而停滞型加强时,涡区没有锋区配合,湿层厚度大于移出型,且有明显的湿舌配合。
关键词:九龙涡;合成分析;结构特征;视热源;视水汽汇
文章编号:1000-0534(2022)05-1220-12 中图分类号:P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00044
1 引言 其东移发展可给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南甚至
华北地区带来强降雨过程(卢敬华,1986;陶诗言
西南低涡是在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影响和一定
等,1980;段炼,2006;刘金卿等,2020;李跃清,
环流条件下,发生于我国西南地区(100°E-108°E,
2021)。西南涡的生成和东移往往会引发大范围的
26°N-33°N)700 hPa 或 850 hPa 等压面上生成的具
暴雨(陈忠明等,2004;顾清源等,2008;刘国忠
有气旋性环流的中尺度涡旋(以下简称西南涡)。
根据低涡生成源地,西南涡可分为九龙涡、小金涡 等 ,2007;陈 启 智 等 ,2007;韩 林 君 和 白 爱 娟 ,
和盆地涡(陈忠明和闵文彬,2000)。初生时段的西 2019;李强等,2020;张芳丽等,2020),就其诱发
南涡是一个浅薄的中尺度系统,大多在源地停滞发 暴雨的强度、频次和区域而言,是仅次于台风及其
展或消失,少数在合适的环流形势下可移出源地, 残余低压的低涡系统(王作述等,1996)。
收稿日期:2020⁃10⁃26;定稿日期:2021⁃05⁃06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937301)
作者简介:周春花(1982-),女,云南祥云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灾害评估和天气预报工作. E-mail:304799187@qq.com
通信作者:肖递祥(1975-),男,四川隆昌人,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预报及相关技术研究. E-mail:59555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