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37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230
                 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33(1):116-129. DOI:           究[J]. 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C]. 北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3. 00002.         京:气象出版社,257-267.
             康岚,郝丽萍,牛俊丽,2011. 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J].                 吴国雄,刘屹岷,刘平,1999.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
                 高原气象,30(6):1435-1443.                             成和变异的影响Ⅰ:尺度分析[J]. 气象学报,57(3):257-263.
             李娟,孙建华,张元春,等,2016. 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                  吴瑞姣,罗艳,余金龙,2019. 移出型西南低涡与我国中东部降水的
                 过程的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35(1):64-76. DOI:10. 7522/       关系[J]. 气象科学,39(6):818-826. DOI:10. 3969/2018jms.
                 j. issn. 1000-0534. 2014. 00150.                  0084.
             李强,王秀明,周国兵,等,2020. 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短                  肖玉华,郁淑华,高文良,等,2018. 一例伴随西南低涡的入海高原
                 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39(5):960-972.              涡持续活动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37(6):1616-1627. DOI: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9. 00096.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8. 00043.
             李跃清,2021. 西南涡涡源研究的有关新进展[J]. 高原气象,40(6):            叶瑶,李国平,2016. 近 61 年夏半年西南低涡的统计特征与异常发
                 1394-1406.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zk005.  生的流型分析[J]. 高原气象,35(4):946-954. DOI:10. 7522/
             刘国忠,丁治英,贾显锋,等,2007. 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及致洪                     j,issn. 1000-0534. 2015. 00073.
                 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J]. 气象,33(1):45-50.                  张芳丽,李国平,罗潇,2020.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事
             刘金卿,李子良,2020. 一次西南涡诱生气旋引发的湖南大暴雨个                      件的影响系统分析[J]. 高原气象,39(2):321-332. DOI:10.
                 例分析[J]. 高原气象,39(2):311-320. DOI:10. 7522/j. issn.  7522/j. issn. 1000-0534. 2019. 00080.
                 1000-0534. 2019. 00028.                        赵玉春,王叶红,2010.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
             刘晶,周雅蔓,杨莲梅,等,2019. 伊犁河谷“7. 31”极端暴雨过程不                 究[J]. 高原气象,29(4):819-831.
                 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J]. 大气科学,43(6):1204-1218.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
                 DOI:10. 3878/j. issn. 1006-9895. 1901. 18155.     会,2013. 西南低涡年鉴. 2012[M]. 北京:科学出版社,352.
             刘璐,冉令坤,周玉淑,等,2015. 北京“7. 21”暴雨的不稳定性及其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
                 触发机制分析[J]. 大气科学,39(3):583-595. DOI:10. 3878/      会,2015. 西南低涡年鉴. 2013[M]. 北京:科学出版社,262.
                 j. issn. 1006-9895. 1407.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
             刘屹岷,吴国雄,刘辉,等,1999.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                     会,2016. 西南低涡年鉴. 2014[M]. 北京:科学出版社,183.
                 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
                [J]. 气象学报,57(5):525-538.                           会,2017. 西南低涡年鉴. 2015[M]. 北京:科学出版社,230.
             卢敬华,1986. 西南低涡概论[M]. 北京:气象出版社.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
             马勋丹,智协飞,王静,等,2018. 1979-2016 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                会,2017. 西南低涡年鉴. 2016[M]. 北京:科学出版社,219.
                 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 大气科学学报,41(2):198-206. DOI: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
                 10. 13878/j. cnki. dqkxxb. 20171015001.           会,2019. 西南低涡年鉴. 2017[M]. 北京:科学出版社,228.
             陶诗言等编著,1980. 中国之暴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99.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
             王作述,汪迎辉,梁益国,1996.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                      会,2020. 西南低涡年鉴. 2018[M]. 北京:科学出版社,184.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