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12
5 期 陈 双等:四川盆地不同落区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 1205
图17 “盆地西部型”暴雨过程对流新生(a)和移动传播(b)的概念模型
灰色阴影为海拔(单位:m)
Fig. 17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initiation(a)and propagation(b)of convective systems of the
Western Basin Type heavy rain process. Gray shaded for altitude(unit:m)
图18 “盆地中部型”暴雨过程对流新生(a)、传播(b)的概念模型
灰色阴影为海拔(单位:m)
Fig. 18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initiation(a)and propagation(b)of convective systems of the
Central Basin Type heavy rain process. Gray shaded for altitude(unit:m)
成对流系统向盆地方向发展、“变宽”,细长型线性 流系统;对流发展过程中,线性对流系统南端产生
回波被破坏;后期,随着前侧“新生对流”的发展, 的浅薄对流冷池其出流与低层东南暖湿气流的交
盆地西沿的对流系统低层的暖湿入流被逐渐切断, 汇处,新的对流被触发,并向低层 θ 高值区发展,
se
层结不稳定减弱,对流系统逐渐远离高原地形,再 直线型对流系统逐渐演变为“弧线型”;此后,对流
次在盆地内形成“细长型线性对流系统”;中午前 层中层出现明显的θ 低值中心,而对流层低层的θ se
se
后,由于对流系统前侧暖湿入流显著减弱,对流系 高值中心一直维持,涡旋状气流向对流层中层发
统在盆地中部消失。 展;另一方面,气旋式辐合流场与假相当位温锋区
(2) 主要降水时段发生在 6 月 29 日夜间至 30 的共同作用触发对流不断新生,对流系统逐渐演变
日的盆地中部型对流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西 为类似于螺旋雨带分布。随后(30日凌晨),流场上
南涡”暴雨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超过 24 h。对流 出现低涡中心向西倾斜的深厚低涡环流,随着对流
系统首先在 700 hPa 暖湿舌轴线上、沿着低层浅薄 层中低层倾斜分布的低涡中心逐渐演重合,螺旋状
(850 hPa 以下)的暖性低涡外侧的斜压锋区上被触 对流雨带逐渐向低涡中心收缩并最终消失。
发,并沿对流层中层低空急流轴左侧组织成线状对 (3) 主要降水时段发生 7 月 4 日白天至夜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