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09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202
             统,直到 30 日 00:00 前后,对流系统几乎停滞在初                      夹角最大处发展增强的,表明低层东南暖湿气流增
             始位置上并没有移动或者传播,但是对流强度在不                             强造成的斜压发展过程对对流增强具有显著影响;
             断增强,线状对流系统组织化程度更高(图略)。与                            700 hPa 的南风气流也有所增强,在高原地形作用
             之对应,盆地内 850 hPa 风场显著增强,低涡东侧                        下,水汽进一步在陡峭地形东侧聚集,造成盆地西
                                  -1
                                                    -1
             的东南风由 8~10 m·s 增强至 12~16 m·s [图 14                 侧的暖湿舌增强,形成沿高原地形分布 θ >356 K
                                                                                                      se
             (a)],对流系统正是在涡旋北侧、θ 等值线与流场                          的狭长暖湿带(图略)。
                                              se

















                                                                                            -1
                   图14 “盆地中部型”暴雨过程线状对流稳定发展阶段的风场[风羽(a)和矢量(b~c),单位:m·s ]、假相当位温
                       (等值线,单位:K)、基本反射率因子(彩色区,单位:dBZ)与地形海拔(灰色阴影,单位:m)叠加图
               Fig. 14  The overlay map of wind field[wind barb(a)and arrow(b~c),unit:m·s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1
               (black contour,unit:K),basic radar reflectivity(color area,unit:dBZ)and terrain(gray shadow,unit:m)at 850 hPa(a)
                    and surface(b~c)dur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linear convection for the Central Basin Type heavy rain process

                  对流系统为什么从直线型逐渐演变为涡旋状                           场低涡中心位置略有北移,位于涡旋回波中心西南
             呢?从 2013年 6月 30日 00:00-01:00的观测可以看                 方向的假相当位温梯度区;在 925 hPa 上,涡旋回
             到,对流系统的形变过程首先是从直线对流系统的                             波中心、流场低涡中心和 θ 高值中心依然基本重合
                                                                                        se
             东 南 侧 开 始 的 :该 区 域 对 流 强 度 最 强(50~55              (图略)。天气系统的上述结构特征为涡旋对流的
             dBZ),与之对应,地面上出现了指向暖湿中心的强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对流层中层 θ(假相
                                                                                                       se
             而浅薄的冷池出流,地面冷池出流上方的 925 hPa                         当位温)降温中心叠加在低空暖湿中心上空,为对
             上依然维持东南气流,表明冷池厚度比“盆地西部                             流发展提供了层结不稳定环境;涡旋辐合流场与假
             型”浅薄得多。在出流近乎于垂直穿过 θ 等值线的                           相当位温锋区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对流的维持;在存
                                                  se
             位置[图 14(b)蓝色线区域],即直线型对流系统南                         在明显日变化特征的低空风场作用下,午夜后显著
             端的东侧,迅速触发了西北-东南指向的新生回                              加强的低空涡旋状风场有利于对流沿流线方向组
             波,这表明,随着对流系统的增强,对流冷池在回                             织。30日08:00(图略),700 hPa、850 hPa和925 hPa
             波形态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南端的对流冷                             的流场上均出现了低涡中心,低涡中心随高度向西
             池出流(偏西气流)与环境暖湿气流(偏东气流)的                            北方向倾斜,表现出明显的斜压涡结构特征。后期
             作用过程诱发新生对流,对流系统开始逐渐由直线                             随着高低层低涡中心位置逐渐趋于重合,低涡系统
             型演变为弧线。                                            也逐渐趋于减弱消失。
                  在“盆地中部型”对流系统逐渐演变为涡旋状                             “盆地周边型”对流系统,在盆地内沿高原地形
             的初始阶段(图 15),盆地内 700 hPa 风场仍为偏南                     逆时针方向移动显然和冷空气在地形影响下的推
             风控制,并无明显的低涡中心,但是假相当位温场                             进过程有关(图 16)。2013 年 7 月 4 日 20:00,与 850
             则在涡旋回波中心出现了一个低于 344 K 以下低值                         hPa 上的冷空气主体对应,较强的东北气流控制着
             中心(偏南气流中出现假相当位温低值中心的原                              盆地西部,盆地西部的对流不稳定条件迅速消失,
             因,可能与对流层中层的干侵入过程有关,2013年6                          第一阶段沿高原东侧陡坡的对流系统逐渐消失。
             月 29 日 20:00,假相当位温低值中心位于盆地北部                       低层冷空气前沿的东北气流在地形抬升作用下,盆
             边沿(31°N以北),中心最低值为336 K);850 hPa流                   地南部的陡坡附近对流被触发。随着南下冷空气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