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爆炸与冲击》2025年第9期
P. 96
第 45 卷 崔 鹏,等: 动荷载下硅砂的破碎特性及吸能效应试验研究 第 9 期
大;相同粒径下,应变率越高,峰值应力越大。观 6
C
察砂的应力-应变特征曲线,可将砂的变形分为 5 Plastic phase
弹性阶段(OA)、屈服阶段(AB)、塑性阶段(BC) B Unloading phase D
和卸荷阶段(CD),如图 11 所示。在弹性阶段,
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荷载主要由砂骨架承 Stress/MPa 4 3
担,且应力未超过骨架弹性极限;在屈服阶段,应 2 Yield phase
力快速升高,砂骨架及孔隙开始变形破坏,颗粒 1 A
发生滑移,细颗粒逐渐填充孔隙;在塑性阶段,颗 Elastic phase
O
粒破碎并发生重组,破碎的细颗粒逐渐填充孔 0 0.005 0.010 0.015 0.020 0.025 0.030 0.035
隙,试样被压得密实,颗粒之间难以滑动,应力达 Strain
到峰值;随应力-应变进入卸荷阶段,应力迅速下降, 图 11 典型应力-应变曲线
冲击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小于 0.3 mm 的 Fig. 11 Typical stress-strain curve
粒径范围内颗粒更小,且包含粒径小于 0.074 mm 的不可破碎颗粒 [27] ,故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出变
形更小和塑性阶段不明显的特点。
对比应力-应变曲线各阶段发现,试样在弹性阶段的应力和应变均较小,证明砂属于典型的弹塑性
材料,在极小的应变(0.5 %)下即可进入屈服阶段。与塑性阶段相比,屈服阶段的应变增长较小,但应力
增长较快,承担动荷载的比例较高。塑性阶段中,颗粒大量破碎并重新排列,变形显著增大,应力-应变曲
线斜率显著减小,表现出较明显的软化特征。由此可见,试样屈服阶段的变形小于塑性阶段。试样压实
过程可概括为屈服阶段的塑性压实和塑性阶段的破碎压密。
根据硅砂典型应力-应变特征,在近似相同的应变率下,硅砂的屈服应力随粒径的增大而近似线性
降低,如图 12 所示。这一结果与珊瑚砂的动态压缩响应吻合 [24] 。进一步对硅砂试样不同应变率下的有
效粒径和屈服应力进行线性拟合:
−1 −1 2
−0.26d 50 +2.48 162.73 s ≤˙ε≤166.50 s ,R = 0.60
−1
−1
2
σ y = −0.65d 50 +4.39 220.33 s ≤˙ε≤227.53 s ,R = 0.98 (5)
−0.95d 50 +5.94 314.65 s ≤˙ε≤325.52 s ,R = 0.82
−1 −1 2
图 13 所示为峰值应力和应变率的关系。从图 13 中可以看出,加载应变率相同时,试样的峰值应力
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证明砂存在较明显的应变率相关性效应。与应变率约为 1 000 s 时珊瑚砂的屈服
−1
应力与颗粒有效粒径的关系 [24] 相比,本文中试验用砂测试的结果与珊瑚砂的比较吻合。砂的高压缩性
与易破碎性可以从材料的宏观特性解释。较大颗粒具有更多的初始缺陷和棱角显著的特点 [28-29] ,动态压
缩过程中,颗粒形状显著影响粒间的应力分布,大粒径和形状不规则颗粒间接触面积小,应力集中更加
7.5
7.0 Silica sand −1
162.73−166.50 s
6.5 220.33−227.53 s −1
6.0 314.65−325.52 s −1
Coral sand
5.5
[24]
Yield stress/MPa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Effective diameter/mm
图 12 屈服应力与有效粒径的关系
Fig. 12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stress and effective diameter
09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