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爆炸与冲击》2025年第9期
P. 93

第 45 卷             崔    鹏,等: 动荷载下硅砂的破碎特性及吸能效应试验研究                               第 9 期

               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图。可以看出,砂颗粒表面粗糙且存在大量的孔隙和不连续初始
               裂隙,这些初始孔隙和缺陷是砂粒容易破碎的因素之一。根据试验设计,选用粒组分别为                                          2.5~5 mm、

               1.25~2.50 mm、0.60~1.25 mm  和<0.3 mm   的试样进行冲击加载。

                                           100


                                            80
                                           Cumulative percentage/%  60  D 50 =0.63 mm




                                            40

                                            20


                                             0       1     2      3     4      5
                                                          Particle size/mm

                                                       图 2    粒径分布
                                                 Fig. 2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and pores

                                              Powder agglomerates
                                   Cracks
                                                   Sand pores





                             1 mm                                                            500 μm

                                                   图 3    硅砂表面扫描电镜图
                                         Fig. 3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photo of silica sand

               1.3    试验步骤
                   李胜林等    [26]  指出,试件长径比在      0.4~1.0  范围内时,可较准确地反映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考虑到
               试件长度过短时,端面摩擦力较大,边界效应显著,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本文中所采用的试样长度为
               40 mm,设计长径比为       1.0。此外,由于本文不讨论试样初始密度对砂的力学性能影响,因此试验前需精
               确控制试样初始密度。考虑到套筒直径和试样长度较小,装样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试样上表面平整度不
               均匀。为此,每次装样完毕后,需要进行适当预压。为确保预压不会导致颗粒破碎,影响砂的初始级配,
                                                                                3
               需精确设计试样密度。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砂的初始密度为                              1.6 g/cm 。每次试验装样后,使用小型
               液压机施加     240 kPa 的预压应力,预压高度约为            1 mm。具体的试验步骤,如图            4  所示:(1) 将支撑垫片放
               置于水平面,并叠放下垫片于支撑垫片顶端,用螺栓固定套筒和下垫片;(2) 将称重砂样均匀倒入套筒内,
               轻压整平并缓慢滑落上垫片至试样顶端,确保套筒内空气排出;(3) 将对应长度内套筒置于上垫片,限位
               垫片盖于内套筒顶端,均匀缓慢地预压试样至内外套筒端部齐平结束(限位垫片与外套筒接触);(4) 取出
               内套筒,并用螺栓固定上垫片以避免试样搬运过程中长度和密度发生变化;(5) 将安装好的试件置于入射
               杆与透射杆之间,调整套筒水平,并使入射杆端面与垫片端面保持充分接触。为减小摩擦,每次试验需
               在入射杆和前端垫片及透射杆和后端垫片之间涂抹润滑油。



                                                         093101-4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