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6期
P. 193

978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1 卷

            的燕尾螺旋槽性能参数跟双尖槽最为接近,故下文除                            域[图3(d)中约22~25°区域],而槽深为5 μm的燕尾螺
            压力分布的对比中,只给出了双尖槽性能指标量相对                            旋槽端面在C 点稍前的区域,压力变化平稳,且迅速
                                                                           2
            槽深为5 μm的燕尾螺旋槽相对变化量,下图中分别以                          达到峰值,该峰值略大于双尖槽气膜压力峰值. 这是
            R 、R 、R 以及R 来进行标识,并将相对变化量(RC曲                      因为燕尾螺旋槽只有1个螺旋槽,单槽周向幅度较大,
              f  q  K     Kq
            线)置于右侧纵坐标处.                                        沿径向由外径向内气体挤压效应没有双尖槽显著,但

            3.1    压力分布                                        在螺旋槽与圆弧槽交界的A点附近,燕尾螺旋槽在槽
                双尖槽和燕尾螺旋槽在端面间隙为2 μm时的压                         台交界处气体挤压和剪切效应显著加强. 5)双尖槽在
            力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图3(a)为燕尾螺旋槽的端                         更大的区域(约占整个端面区域的80%)获得了较大的
            面压力分布(螺旋槽深h =5 μm),图3(b) 为双尖槽的端                    端面气膜压力,这有助于促进气膜开启力和刚度的增
                                g
            面压力分布,图3(c)为两种槽型沿径向压力分布,图3(d)                      加,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端面气膜的综合特性.

            为两种槽型沿周向压力分布. 径向和周向设定位置为                           3.2    开启力
            经过图2中A点的径向线和周向线,A点位于经螺旋槽                               双尖槽和燕尾螺旋槽的端面开启力变化情况如
            迎风侧型线与圆弧槽相交点,沿径向的圆弧槽中间位                            图4所示.

            置处,因为在A点附近压力数值大且变化剧烈. 图3(c)
                                                                                                       5.0
            中,B 和B 为双尖槽上压力曲线上的2个拐点,燕尾螺                                                       DPG
                     2
                 1
                                                                   37
                                                                                             DSG-h g =5
            旋槽上相应拐点由过B 和B 的竖直线对应获得;图3(d)                                                     DSG-h g =8
                               1
                                   2
                                                                   32                        DSG-h g =10  2.5
            中,C 、C 和C 为双尖槽上压力曲线上3个拐点,燕尾                                                      RC
                 1
                    2
                        3
            螺旋槽上相应拐点由过C 、C 和C 的竖直线对应获得.                           F/kN 27                              0  R f  /%
                                     2
                                         3
                                  1
                由图3可见:1)两种槽型端面气膜压力均在圆弧槽
                                                                   22
            区域出现峰值,峰值区域位于图2中A点附近. 在外径                                                                  −2.5
                                                                   17
            侧至圆弧槽区域,端面气膜压力受螺旋槽的影响逐渐
            增大,特别是在槽区的迎风侧型线附近和螺旋槽尾                                 10                                  −5.0
                                                                       1   3    5   7    9   11  13  15
            部,气体受挤压和剪切从而压力显著增大,出现局部                                                  h o /μm
            峰值. 而在圆弧槽至内径侧区域,端面气膜压力近似                                Fig. 4  The curve of opening force with clearance
            呈线性迅速下降至出口压力. 2)经A点沿径向,两种槽                                   图 4  开启力随端面间隙变化曲线

            端面压力由外径至圆弧槽外侧B 点处是逐渐升高的,                               由图4可以看出:1)两种槽型端面气膜开启力均随
                                        1
            在圆弧槽外侧B 点和内侧B 点之间,压力基本不变,                          端面间隙增大而减小. 在端面间隙较小区域(约小于7 μm),
                          1
                                     2
            由圆弧槽内侧B 点至端面内径压力逐渐降低至出口                            开启力随端面间隙增大而迅速减小,且双尖槽开启力
                          2
            压力. 可见圆弧槽起到了均压的作用. 双尖槽端面气
                                                               变化幅度大于燕尾螺旋槽;在端面间隙较大区域(约大
            膜压力稍大于燕尾螺旋槽,螺旋槽深为5 μm的燕尾螺
                                                               于7 μm),开启力随端面间隙增大而呈缓慢下降,且两
            旋槽端面压力分布最接近双尖槽. 3)经A点沿周向两
                                                               种槽型开启力下降幅度逐渐趋同. 这是由于在间隙较
            种槽型端面气膜压力大小交替变化. 在螺旋槽与圆弧
                                                               小时,端面流体膜在槽型根部附近产生显著的挤压和
            槽相交区域附近(周向C 和C 点之间区域,背风侧型
                                 1   2                         剪切效应,形成充分的流体动压力,且此时动压力较
            线与圆弧槽交于C 点,迎风侧型线与圆弧槽交于                             静压显著占优,从而在小间隙区域形成了对间隙变化
                             1
            C 点),端面气膜压力逐渐升高,并在A点附近出现极                          非常敏感的动压占优的开启力. 而在间隙较大区域槽
              2
            大值;在螺旋槽根收尾后的圆弧槽区域附近(周向C 和                          型边沿的流体动效应显著下降,由此形成的流体膜动
                                                       2
            C 点之间区域,圆弧槽尾部C 点),气膜压力缓慢降                          压力远低于介质沿端面静压力,从而在大间隙区域形
                                      3
              3
            低;在无圆弧槽区域附近(周向C 和C 点之间区域),气                        成了对间隙变化不敏感的静压占优的开启力. 2)在端
                                            1
                                        3
            膜压力在C 位置处开始急剧下降至谷值,然后迅速回                           面间隙小于3.0 μm区域,双尖槽开启力整体大于燕尾
                      3
            升. 可见气膜压力的变化基本与端面轮廓的变化吻                            螺旋槽,在端面间隙大于3.0 μm区域,双尖槽开启力
            合,说明此时由浅槽产生的流体膜压效应显著,对端                            整体小于燕尾螺旋槽. 说明在间隙较小时,双尖槽较燕
            面压力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双尖槽在其槽1与槽                         尾螺旋槽有略高的端面介质动压效应. 3)双尖槽开启
            2之间,C 点稍前的区域,压力出现缓慢上升的一段区                          力整体与5 μm槽深燕尾螺旋槽接近. 如间隙分别为
                    2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