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6期
P. 195

980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1 卷

                                                    20
                5.4                                            整体大于燕尾螺旋槽. 特别是在3~5 μm区域,双尖槽
                                           DPG
                                           DSG-h g =5
                4.6                                            刚度较10 μm和8 μm槽深的燕尾螺旋槽显著增大,较5 μm
                                           DSG-h g =8  0       槽深的燕尾螺旋槽增幅也达到6%左右.
                                           DSG-h g =10
               K q /(10 14  N·s/m 4 )  3.0  RC          R Kq /%  槽的泄漏量值虽有所增大,但其值没超过泄漏量的设
                3.8
                                                                   c. 在间隙约小于3.0 μm区域,双尖槽较燕尾螺旋
                2.2
                1.4                                 −20        计值,密封基本性能指标合格.
                                                                   d. 双尖槽端面密封的泄漏量略有增加,而其端面
                0.6
                                                               气膜的刚度、开启力和刚漏比均显著优于燕尾螺旋槽
                                                    −40
                    1    3   5   7    9   11  13   15
                                  h o /μm                      型密封.
                                                               符号说明

               Fig. 7    The curve of rigid-leakage ratio with clearance
                      图 7    刚漏比随端面间隙变化曲线                          A— 压力峰值参考点,径向/周向压力分布对比基
                                                               准点;
            尾螺旋槽的刚漏比均迅速下降. 在端面间隙小于2.5 μm                           B —径向圆弧槽外边沿侧分界点;
                                                                    1
            区域,刚漏比随端面间隙增大而迅速减小;在端面间                                B —径向圆弧槽内边沿侧分界点;
                                                                    2
            隙大于2.5 μm区域,刚漏比随端面间隙增大而呈缓慢                             C —周向圆弧槽中间位置与螺旋槽背风侧型线
                                                                    1
            下降,且两种槽型刚漏比下降幅度逐渐趋同. 从刚度                           交点;
            和泄漏量数值上看,间隙较小时,刚度值大且变化剧                                C —周向圆弧槽中间位置与螺旋槽迎风侧型线
                                                                    2
            烈,而泄漏量小且相对稳定,刚漏比在间隙较小时其                            交点;
            变化趋势主要受刚度值影响. 2)在端面间隙小于6.8 μm                          C —周向圆弧槽尾部位置;
                                                                    3
            区域,双尖槽刚漏比整体大于燕尾螺旋槽,在端面间                                F—开启力/N;
            隙大于6.8 μm区域,双尖槽刚漏比整体小于5 μm深燕                           h—密封端面气膜厚度,单位μm;
            尾螺旋槽. 表明在小间隙区域,双尖槽就泄漏量和刚度                              h —密封端面间隙,单位μm;
                                                                    0
            具有较优的综合性能. 3)双尖槽气膜刚漏比整体与5 μm                           h —燕尾螺旋槽槽深,单位μm;
                                                                    g
            槽深燕尾螺旋槽较接近,在各间隙状态下,两者相对                                h —槽1槽深,单位μm;
                                                                    g1
            差大约在7%~-30%之间变化. 如间隙分别为3.5、4.0和                        h —槽2槽深,单位μm;
                                                                    g2
            4.5 μm时,双尖槽刚漏比较5 μm槽深的燕尾螺旋槽增                           h —槽3/燕尾螺旋槽尾部圆弧槽槽深,单位μm;
                                                                    g3
            幅分别为5.42%、6.12%和6.52%,而间隙分别为14.0、                      K—端面流体膜刚度,单位N/m;
            14.5和15.0 μm时,双尖槽刚漏比较5 μm槽深的燕尾螺                        p—端面任一点处压力,单位MPa;

            旋槽增幅分别为-28.67%、-28.92%和-29.01%.                        p —出口压力,单位MPa;
                                                                    o
                综上,以较大刚度、刚漏比、开启力以及泄漏量不                             p —入口压力,单位MPa;
                                                                    i
                                                                                    3
            超标,来整体考查以上分析的四种槽型结构发现:双                                Q—泄漏量,单位Nm /s;
            尖槽在间隙较小时刚度、刚漏比和开启力整体大于燕                                R —双尖槽开启力较燕尾螺旋槽增幅,%;
                                                                    f
            尾螺旋槽,具体是较10 μm和8 μm槽深的燕尾螺旋槽                            R —双尖槽泄漏量较燕尾螺旋槽增幅,%;
                                                                    q
            显著增大,而较5 μm槽深的燕尾螺旋槽有小幅增大.                              R —双尖槽刚度较燕尾螺旋槽增幅,%;
                                                                    K

                                                                   R —双尖槽刚漏比较燕尾螺旋槽增幅,%;
            4    结论                                                 Kq
                                                                   r—端面任一位置处半径,单位mm;
                a. 当间隙h 为2 μm时,端面气膜压力均在圆弧槽                         r —槽3内径,单位mm;
                         0
                                                                    g1
            区域出现峰值,双尖槽在更大的端面区域(约点整个                                r —槽3外径,单位mm;
                                                                    g2
            端面的80%)获得了较大的端面气膜压力.                                   r —密封面外径,单位mm;
                                                                    o
                b. 双尖槽具有更大的开启力、刚度及刚漏比. 在                           r —密封面内径,单位mm;
                                                                    i
            间隙小于3.0 μm区域,双尖槽开启力整体大于燕尾螺                             α—单槽区周向角,单位(°);
            旋槽;在间隙小于6.0 μm区域,双尖槽气膜刚度整体大                            β—螺旋角,单位(°);
            于燕尾螺旋槽;在间隙小于6.8 μm区域,双尖槽刚漏比                            θ—极角,单位(°);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