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5年第2期
P. 120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2025 年 第49卷 第2期
监 管 与 测 试
当外引物(F3)与其互补区域结合并随后延伸时, 速,通常在10~20 min内即可完成 ,从而非常适
[29]
DNA聚合酶启动DNA合成,导致链位移,释放出 用于快速分子诊断。然而,与其他技术相比,
单链DNA分子。此分子作为模板,使反向内引物 RPA技术的引物设计更为复杂,不当的引物设计可
( backward internal primer, BIP)和外引物(B3)结合, 能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或降低检测灵敏度。此外,
产生一个茎环DNA结构。在此步骤之后,LAMP进 RPA技术所使用的酶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是该技术
[26]
入循环阶段,其中一个内引物与茎环杂交并启动位 相对于其他等温扩增技术的一个主要劣势 。
4)SDA。SD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嗜热脂
[16]
移DNA合成,生成新茎环DNA 。该技术以其简便 (
的操作流程、更短的反应时间(通常不超过1 h)、 肪芽孢杆菌DNA聚合酶(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等特点,已成为市场上最成熟的 DNA polymerase),在37 ℃恒定温度条件下扩增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 DNA序列,该技术要求在引物设计时包含限制性
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其具有极高的扩增效率,偶 内切酶识别序列,并且在反应中添加限制性内切酶
尔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且引物设计的复杂 和dUTP。当DNA聚合酶遇到dUTP时会停止延伸并
性相对较高。LAMP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反应时间 引发链置换反应,从而促使序列扩增。SDA用于细
短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原体的快速检 菌和病毒DNA的快速检测,如沙眼衣原体和淋病
[30]
[17]
[18]
测,涵盖病毒(如 COVID-19 、寨卡病毒 、登 奈瑟球菌的检测 。SDA的一个主要缺点是不能扩
[19]
[20]
革热病毒 )、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沙门氏 增较长的靶序列 。
[26]
菌 )和寄生虫(如疟疾寄生虫 )等。 ( 5)HDA。HDA利用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
[22]
[21]
( 2)NASBA。NASBA的操作温度维持在41 ℃, 协同作用实现特定DNA靶序列的快速扩增。双链
主要用于扩增RNA。NASBA依赖禽类成髓细胞瘤 DNA被DNA解旋酶分离,然后被单链DNA结合蛋
病 毒 (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us, AMV) 逆 转 录 白包裹。两个序列特异性引物杂交到DNA模板。
酶、RNase H和T7 RNA聚合酶三种酶的协同作 DNA聚合酶将引物延伸到模板上以产生双链DNA,
用,以及两种特异性设计的引物和分子信标探针。 两个新合成的DNA产物随后被解旋酶用作底物,
[23]
该 过 程 从 RNA逆 转 录 生 成 cDNA开 始 , 随 后 由 进入下一轮反应 。HDA凭借其高灵敏度和特异
RNase H降解RNA模板链,T7 RNA聚合酶再合成 性,已被成功应用于多种病原体的快速诊断,如麻
新的RNA补偿链,从而实现目标RNA的指数级扩 疹病毒、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等病原体的快速诊
[28]
[23]
增 。NASBA是一种专门为RNA扩增而设计的技 断 。然而,HDA检测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会
术,能够以高特异性检测低水平的RNA,因此特 限制其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应用和普及。
别适用于RNA病毒的检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3 等温扩增的关键控制因素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丙型肝炎
( 在等温扩增的设计开发中,需要考虑多个关键
病 毒 ( hepatitis c virus, HCV) 等 [24-25] 。 然 而 , 因素以确保反应的高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NASBA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如需使用多种酶, (
1)精准的温度控制。尽管等温扩增避免了
导致反应条件较为复杂。此外,NASBA的最佳反 传统PCR的热循环步骤,但某些技术仍然需要在约
应温度相对较低,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温度波动 95 ℃的温度下打开双链DNA。其他等温扩增技术
[26]
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 则不需要这样的高温步骤,但它们需要在30~65 ℃
( 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恒定。因此,应确保扩增设备的
3)RPA。在37~42 ℃的最佳温度范围内,
RPA利用重组酶与DNA聚合酶的协同作用,识别 温度调控精度,以维持最佳反应条件。
2)引物设计与质量控制,等温扩增技术通
并插入模板链形成D环结构,并开始链置换反应。 (
被替换的模板链与单链结合蛋白结合,以维持单链 常采用长引物,这些引物容易形成二级结构(如二
的稳定性。之后,重组酶从复合体中分离出来, 聚体、发夹结构),从而干扰扩增过程。在设计引
DNA聚合酶与引物的3′端结合以延长链,形成新的 物时,需要通过专用软件预测这些二级结构,并尽
互补链。这一过程不仅高效,还对低浓度目标物 可能避免其形成。即便如此,在实际操作中,这些
高度敏感 。RPA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病毒诊断、 结构仍然难以完全消除。为了减少非特异性扩增的
[27]
细 菌 检 测 、 单 核 苷 酸 多 态 性 ( single nucleotide 风险,建议将扩增反应时间限制在30 min以内。然
[28]
[31]
polymorphism, SNP)分析等多个领域 。相较于 而,此措施也增加了检测低拷贝数样本的难度 。
3)酶的性能优化。为提升扩增效率,应选
其他等温扩增技术,RPA最突出的特点是反应迅 (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