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9 - 《振动工程学报》2025年第9期
P. 249
第 9 期 李春祥,等:混合基础隔震预制装配式高层建筑抗震性能 2179
预制_均值 预制隔震_均值 BRB+NFVD+BIS_均值
间位移角、楼层绝对加速度和剪力都明显减小。将 预制_非脉冲 预制隔震_非脉冲 BRB+NFVD+BIS_非脉冲
预制_脉冲 预制隔震_脉冲 BRB+NFVD+BIS_脉冲
BRB+NFVD+BIS 系统预制装配式建筑与预制装配式 预制_远场 预制隔震_远场 BRB+NFVD+BIS_远场
10
隔震建筑进行对比,发现在隔震层布置减震装置后,
9
上 部 结 构 层 间 位 移 角 和 楼 层 加 速 度 增 大, 但 不 明 8
显。通过对比 BRB+NFVD+BIS 系统预制装配式建 7
筑与预制装配式隔震建筑的隔震层位移(如表 4 所 楼层 6 5
示)发现,BRB+NFVD+BIS 系统预制装配式建筑可显 4
著减小隔震层位移。同时,表 5 给出了 SAP2000 和 3
2
OpenSees 对模型模拟的数据误差对比。由表 5 可以 1
看出,本文建立的模型是合理可信的。 0
0 0.06 0.12 0.18 0.24 0.30
层间位移角 / %
1.0
RSN1198 (a) 结构层间位移角
RSN1231
0.8 RSN1507 (a) Structural inter-story drift ratio
RSN1508
RSN1521
RSN187 10
0.6 RSN2625
S a / g RSN311 9
RSN312
0.4
均值
规范谱 8
7
0.2
0 楼层 6 5
0 1 2 3 4 5 6
周期 / s 4
(a) 近场非脉冲地震波 3
(a) Near field non-pulse seismic waves 2
1.0 1
RSN1084
RSN1161 0
0.8 RSN1165 0 1.0 1.5 2.0 2.5 3.0
RSN173
RSN4483 −2
0.6 RSN159 绝对加速度 / (m·s )
RSN802
S a / g RSN6928 (b) 楼层绝对加速度
RSN8161
0.4
均值
规范谱 (b) Floor absolute acceleration
10
0.2
9
0 8
0 1 2 3 4 5 6
7
周期 / s
(b) 近场脉冲地震波 楼层 6
(b) Near field pulse seismic waves 5
1.0 4
RSN75 3
RSN1432
0.8 RSN1435
RSN914 2
RSN918
0.6 RSN919 1
S a / g RSN2974 0
RSN4043
RSN912
0.4
均值 0 100 200 300 400 500
规范谱 剪力 / kN
0.2
(c) 楼层剪力
0 (c) Floor shear force
0 1 2 3 4 5 6
周期 / s 图 23 预制建筑层间位移角、楼层绝对加速度和楼层剪力
(c) 远场地震波
Fig. 23 Inter-story drift ratio, floor absolute acceleration and
(c) Far field seismic waves
floor shear force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图 22 加速度反应谱与目标谱对比
Fig. 22 Comparison of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and target 表 4 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对比(单位:mm)
spectra Tab. 4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displacement under the
design basic earthquake (Unti: mm)
图 24 给出了图 15 中 2 轴所对应一榀框架的计
系统 近场脉冲波 近场非脉冲波 远场波 均值
算结果,其中 IO 阶段、LS 阶段和 CP 阶段分别为立
预制装配式隔震建筑 50.05 89.09 60.13 66.42
即使用阶段、生命安全阶段和防止倒塌阶段,CD 阶
BRB+NFVD+BIS预制 33.83 52.84 38.87 41.84
段为极限承载状态。由图 24 可以看出设防地震、罕
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梁塑性铰的形成状况, 装配式结构和隔震预制装配式结构预制节点的滞回
反映构件的弹塑性发展。 曲线进行对比。选取建筑右下角柱梁端预制节点,
为更进一步验证 BRB+NFVD+BIS 系统效果,将 对应梁截面尺寸为 L400 mm×800 mm。分别选择一
BRB+NFVD+BIS 预制装配式高层建筑与非隔震预制 条近场非脉冲、近场脉冲、远场地震波绘制预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