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5期
P. 189

778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1 卷


                 (a)                                                (b)













                                              50 μm                                                 10 μm

                 (c)                                                (d)


                   White color zone
                                                                         Yellowish color zone








                                                  1 μm                                               1 μm


             Fig. 5  (a) and (b) are the OM and SEM micrographs of TTS appearing on subsurface layer of pearlite steel after rolling and sliding
                   friction, respectively; (c) is a partial magnified SEM micrograph of the white color zone in micrograph (a); (d) is a
                                                                                         [32]
                               partial magnified SEM micrograph of the yellowish color zone in micrograph (a)
                 图 5    (a)和(b)分别为滚-滑动摩擦后珠光体钢次表层出现TTS的OM显微图片及其对应的SEM图像;(c)为图片(a)中
                          白色区域局部放大形貌的SEM照片;(d)为图片(a)中淡黄色区域局部放大形貌的SEM照片                        [32]


            而淡黄色区域表面具有纳米级渗碳体颗粒[见图5(d)].                        尤其在TTS层与基体交界附近无明显塑性变形;(2)其
            因此,他们将OM中呈现出的两种不同颜色归因于表                            微观结构与孪晶或板条结构的热致马氏体相似;
            面形态(如层状、球状等渗碳体结构)的差异. 此外,研                         (3)TTS层的硬度值接近马氏体组织,但远低于基体纳
            究也发现在白色区域内C原子的百分比明显低于淡黄                            米晶结构的硬度值. 通常认为热诱导产生的WEL主要
            色区域,而Fe原子含量却相反. 他们认为渗碳体结构                          由马氏体、一些残留的奥氏体以及未溶解的碳化物组
            的变形程度会影响TTS区域内如C等元素的分布.                            成 [28, 33] ,这一观点也为钢轨基体从珠光体转变为奥氏

                                                               体以及随后快速淬火过程中部分转变为马氏体提供
            2    TTS层的形成机制
                                                               了直接证据      [23] . Wu等 [15] 证实BEL是马氏体的分解产
                                [6]
                自1个世纪前Stead 提出白层形成机制的经典模                       物,此外,BEL微观结构中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也是热
            型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白层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                             作用形成机制的有力证据.
                                  [2]
            议,甚至出现相悖的观点 . 近年来,随着测试技术的                              根据金属相变理论可知,奥氏体转变需要经历形
            不断进步,学者们对白层的形成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                            核与长大过程,因而轮轨界面热作用诱导马氏体
                                                                                             [19]
            与发展,主要包括热作用机制、塑性变形机制、热-机                           TTS层必须具备如下两个必要条件 :(1)摩擦热作用
            械共同作用机制等,并且基于上述形成机制对轮轨界                            下的瞬时温度(即摩擦闪温)高于奥氏体相变温度;
            面摩擦学转变结构层的发生、衍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轮轨滚动接触过程中极短时间的摩擦接触是否可
                                                                                                       [34]
            工作.                                                为奥氏体转变提供足够的时间. Bernsteiner等 通过

            2.1    热作用相变机制                                     有限元模拟证实了轮轨界面摩擦热导致的接触区内
                热作用机制主要归因于轮轨滚动接触过程中局                           局部温度可达到奥氏体转变温度. 为模拟局部瞬时高
                                                    [17]
            部区域产生的摩擦热和瞬时高温. Messaadi等 指出                       温,Speich和Ganeev等   [35-36] 利用激光脉冲手段验证了
            热作用机制形成的TTS层具有以下特征:(1)在次表层                         钢轨表面的瞬时热作用可诱导其表层材料奥氏体化.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