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6期
P. 21

704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0 卷


                    F                                                  Si












                                          500 μm                                             500 μm



                       Fig. 10  The EDS maps of elements F and Si on the counterpart surface with a groove width of 200 μm,
                                             spacing of 300 μm and sliding angle of 90 °
                            图 10    槽宽200 μm、间距300 μm、滑动角度90°的对偶磨损表面F和Si元素EDS面分布

                                                                       [29]
            的主要原因是转移膜形成前期(磨合期)沟槽边缘法相                           的转移膜 . 沟槽宽度增加后,在整个往复行程内槽
            剪切力作用下产生了大量的磨屑,一旦磨合期结束,形                           间距数量相对减少,减少了沟槽边缘对试样的剪切次
            成稳定的转移膜,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将随之减小.                           数,摩擦系数随之降低.
                图9(d)所示对偶表面生成了光滑、连续且很平整
                                                               3    结论
            的转移膜,几乎完全覆盖了对偶表面. 摩擦角度为45°
                                                        [5]
            时,织构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是两个方向的组合 ,                               a. 采用Design-Expert 10软件,基于BBD响应面法
            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沟槽方向(0°)的摩擦和垂直于沟槽                          建立的织构参数与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之间的二
            方向(90°)的摩擦. 往复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平行于沟                        次回归模型显著,其拟合精度分别为82.85%与83.21%,
            槽方向的速度分量和垂直于沟槽方向的速度分量均                             说明该模型能较精确地分析织构参数与摩擦磨损性
                                  √
            只有图9(b)和(c)中速度的         2/2,而摩擦力为两个方向              能间的关系.
            上摩擦力的合力,这可能是造成摩擦系数较高(0.172)                            b. 通过响应面法计算分析了织构参数对摩擦磨
            的主要原因. 两个方向分运动的同时作用不仅促进了                           损性能的影响规律,预测得出沟槽宽度为323.2 μm、
            磨屑沿着沟槽方向的均匀沉积而且有利于垂直于沟                             沟槽间距为295.4 μm、摩擦角度为88.7°时,摩擦系数
            槽方向上转移膜的延伸和均匀分布. 图9(e)和图9(b)滑                      存在最小值0.147;沟槽宽度为331.1 μm、沟槽间距为
            动方向一样,但对偶表面状态差别很大,图9(e)中沟槽                         307.6 μm、摩擦角度为87.6°时,体积磨损率存在最大
                                                                            3
                                                                        −5
            底部形成了均匀、连续且表面光滑的转移膜,完全覆                            值8.11×10  mm /(Nm).
            盖了沟槽底部. 槽间表面上的微观凹坑全部被磨屑填                               c. 表面织构增大了复合材料的初始摩擦系数和
            充,在沟槽边缘形成了间断的带状转移膜,表面比图9(b)                        体积磨损率,但有利于储存磨屑,在接触应力作用下
            更光滑. 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沟槽较                           磨屑中的nano-SiO 粒子与沟槽底部及侧面粗糙峰形
                                                                               2
            宽(300 μm),试样受压变形后更容易挤压沟槽底部,从                       成了牢固的机械互锁力,提高了磨屑的附着力,促进
            而促进了槽底部均匀、连续转移膜的形成;其次由于                            了转移膜的形成.
            沟槽较宽(300 μm)、槽间距小,接触面积减小,使磨屑                           d. 摩擦角度为45°时,摩擦力是垂直于沟槽和平
                                                        [28]
            更易进入沟槽,从而减小了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 .                            行于沟槽方向摩擦力的组合,有利于磨屑沿着沟槽方
            图9(f)所示对偶表面磨损形貌与图9(c)相似,槽内形成                       向的均匀沉积和垂直于沟槽方向上转移膜的延展.
            了稳定的堆积层,槽间表面生成了一层很薄且均匀、                            参 考 文 献
            连续的转移膜,完全覆盖了对偶表面,使槽间表面看
                                                               [  1  ]  He  Yehong,  Yang  Jian,  Wang  Hongling,  et  al.  Study  on  the
            起比原始表面平滑了很多. 究其原因与图9(c)所示一
                                                                   mechanics  and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POB  filled  PTFE
            致,但是由于图9(f)中槽宽较大导致接触应力较大,使
                                                                   composites[J].  Lubrication  Engineering,  2009,  34(11):  83–86
            槽内沉积的磨屑更密实,在法向摩擦力的作用下,促                                (in Chinese) [贺晔红, 杨坚, 王鸿灵, 等. 聚苯酯填充聚四氟乙烯复
            使磨屑向槽间延展,形成了比图9(c)所示更薄、更均匀                             合材料的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研究[J]. 润滑与密封, 2009, 34(1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