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4期
P. 44

454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0 卷

                     1.2                                                               d
                             Oil B                                                 D =                    (3)
                             Oil A                                                     2b
                     1.0
                                                                   为了方便比较,d为图示所选取固定位置处的轨
                     0.8
                                                               道宽度,b为沿y方向的赫兹接触半径. 图6所示为两相
                    L  0.6
                                                               邻钢球滚过同一位置的时间段内,玻璃环内表面轨道
                     0.4                                       及两侧油带在不同时刻的图像. 从第一个钢球滚过固

                     0.2                                       定位置开始计时,到下一个钢球滚过该固定位置结束
                                                               计时,两钢球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94 s. 图7给出了
                     0.0
                      0.9 1     2   3   4  5 6 7 8 9 10        润滑油C的无量纲轨道宽度D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7可
                           Bearing  inner ring speed, r/min
                                                               见,当第一个钢球滚过时,轨道宽度达到最大值1.05,

              Fig. 5    Dimensionless length of cavitation against rotating
                  speed of the bearing inner ring for different oil  之后逐渐减小,在第二个钢球滚过之前,无量纲轨道
                          (oil supply volume: 4 ml)
                                                               宽度的最小值达到0.96,呈现出一定的回油效果. 当第
                图 5    不同黏度润滑油气穴长度随内圈转速的变化
                                                               二个钢球滚过之后,无量纲轨道宽度由于再一次碾压
                              (供油量:4 ml)
                                                               而重新达到最大值. 这说明接触区外回流虽然存在,
            圈内表面上的润滑油形成了1个比接触区略宽的轨道.                           但相对缓慢,效果不明显. 对比润滑油B和C的轨道宽
            然而由图2虚线标记的试验图像可见,尽管入口油池                            度变化可以发现,由于润滑油B黏度相对较小,其宽度
            迅速减小,但接触区内仍旧维持一定油膜厚度,表明                            减小较快,说明黏度小的油流动性好,有利于轨道两

            其中必然存在某种润滑油回流机制,从而实现补充供油.                          侧油带的回流;但回流程度依旧有限.
                (1) 接触区外回流                                         (2) 接触区附近润滑油回流
                本试验中,内圈驱动钢球和保持架运动,外圈静                              由上节试验结果可知,自由表面上的侧油带在单
            止不动. 外圈上钢球碾过形成的侧油带在表面张力作                           纯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重新回到入口油池并不显著. 接
            用下可能逐渐向中间接触区轨道回流,促使轨道宽度                            触区入口的补充供油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如粘附在钢
            收窄,有利于改善下一钢球入口区的供油条件,从而                            球表面上的润滑油在运动中被卷吸进入接触区、接触
            改善轴承的润滑性能. 为了直观反映其回流随时间的                           区入口间隙产生的毛细力等. 由图6(a,f)可见,当钢球
            变化过程,定义无量纲接触区轨道宽度D如图2(f)所示:                        滚过时,接触区入口仍能存在1个较小的油池,从而保






                  First ball








                           (a) t=0 s                   (b) t=0.35 s                    (c) t=0.70 s









                                                                                  Second ball



                          (d) t=1.41 s                 (e) t=1.76 s                    (f) t=1.94 s

                   Fig. 6  Variations of oil track width against time for adjacent steel balls (oil supply volume: 4 ml, Oil B, n = 8 r/min)
                                图 6    相邻钢球尾部轨道宽度随时间的变化(供油量4 ml;油B;n = 8 r/min)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