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3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163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526
纪 60~70 年代均为 10 次;80 年代以来,年代际变化 表5 寒潮持续时间年代际频次变化
不大,维持 5~7 次;1 月相对 12 月和 2 月,年代际变 Table 5 Interdecadal frequency variation of
化相对较大,有 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 20世纪 60年 duration of cold wave
代和 90 年代,其他时段在 2~5 次之间摆动;2 月寒 年代 2天 3天 4天 5天
潮峰值出现在 21 世纪 00 年代,有 7 次,次峰值出现 20世纪60年代寒潮频次/次 13 8 3 -
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各有 6 次,其他时段为 3~5 20世纪70年代寒潮频次/次 14 6 1 -
次。有 16 个月月内发生两次寒潮过程,其中 12 月 20世纪80年代寒潮频次/次 12 4 - -
约 占 近 7 成 ,有 11 次 ,分 别 出 现 在 1962,1965, 20世纪90年代寒潮频次/次 10 4 - 1
1969,1971,1978,1990,1991,2008,2010,2011 21世纪00年代寒潮频次/次 13 7 - -
和 2012 年,表明初冬较易发生寒潮;2 月出现 3 2011-2016年寒潮频次/次 8 2 - -
次,分别为 1966,2003和 2006年;1月出现 2次,为 合 计/次 70 31 4 1
1967年和1970年。 占比/% 66. 0 29. 2 3. 8 0. 9
1961-2016年 56个冬季中寒潮持续时间为 2~5 -表示无数据
天(表5),其中最长可达5天(仅有1次,时间为1996
均发生了 492 个站点,其中范围最大一次发生了
年2月15-19日);寒潮持续4天的有 4次(1966年2
1331 个站点(1966 年 2 月 20-24 日,占总站数的
月、1969 年 1-2 月 2 次、1980 年 1 月),主要出现在 66. 7%),超过 1000 个站点共发生 4 次,超过 800 个
20 世纪 60 年代;持续 3 天的有 31 次,分别在 20 世
站点的有 10次,基本较均匀地分布在各年代,大范
纪 60 年代和 21 世纪 00 年代各是 2 个峰值;大多数 围寒潮影响频次在逐渐减少;影响范围最小的过程
寒潮持续时间为 2 天,有 70 次。持续 2~3 天的频次 仅224个站点(2006年12月27-28日),影响范围不
最高,达95%,寒潮持续时间呈缓慢减少的趋势。 足 300 个站点的共 17 次。整体来说寒潮影响范围
寒潮过程平均最低温度为-24. 8 ℃,平均降温 呈略减小趋势,多数相邻两次寒潮过程发生站数起
幅度 12. 8 ℃,寒潮过程最低温度出现的区域主要 伏较大(图 2)。20 世纪 60 年代是全国性寒潮影响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北疆、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南 范围偏大的时段,平均有 586 个站点;有 3 个影响
部、吉林中东部和山西北部等地。 范围明显偏小的时段:1981-1990 年、2000-2007
4. 2 全国性寒潮的空间分布特征 年和 2009-2014 年寒潮过程平均发生站点分别为
1961-2016年56个冬季中106次全国性寒潮平 399,386和409个。
图2 1961-2016年冬季全国性寒潮逐次发生站数演变
Fig. 2 Evolution of the station by nationwide cold wave occurrence in winter from 1961 to 2016
从 1961-2016 年冬季全国性寒潮逐站频次分 而南疆、西南大部、华中西部和华南是区域性寒潮
布(图 3)中看到,全国性寒潮影响最多的地方,大 影响最少的地区,由此也看到大型山脉对冷空气的
致分布在内蒙古大部、东北三省、河北北部以及山 阻挡作用,背风坡区域寒潮发生频次明显降低,如
西北部和陕北北部,中心在内蒙古中部和吉林省中 位于天山南部的南疆和秦岭以南的陕南、华中部分
南部及辽宁省东部地区。除了北方地区外,值得注 地方以及南岭以南的华南等地。另外,青藏高原也
意的是华东地区也是全国性寒潮影响较多的地方, 是区域性寒潮影响相对较少的区域,一方面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