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161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524
                  从式(1)中可以看到,该强度指数 I 是寒潮、强                      准会遗漏第一天影响范围大、次日收敛快的过程,
             冷空气和中等强度冷空气站点数的数学统计结果,                             如 1966 年 12 月 1-2 日,第 1 天寒潮站数有 685 个,
             相当于用三种不同级别冷空气影响范围的大小来                              次日仅 68个,可见一次过程在至少 2天时间里确实
             确定冷空气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识别难度和                             存 在 站 数 悬 殊 现 象 ,而 685 个 站 点(占 总 站 数
             复杂性。如果把气象行业标准规定的区域冷空气                              43. 3%)影响的寒潮过程范围显然不容忽视。于是
             过程标准直接应用到寒潮过程的识别中,这样只单                             再做一个补充,比上述 170 个站点的 2 倍略多,即
             纯考虑达到寒潮级别的站数,比 3 个不同强度冷空                           2×170+10,作为第 2个条件的阈值,定义为“或连续
             气混在一起的数学统计更具针对性。                                   2 天寒潮总站数≥350 个站,且至少有 1 天≥170 个
                  气象行业标准中对区域性寒潮的描述是“170                         站”也识别为一次全国性寒潮过程。在这个条件
             个及以上观测站或监测区域内有 20% 及以上观测                           下,多捡回 23 次且持续时间均为 2 天的寒潮过程
             站”,包含了两个条件:一是“170 个及以上观测                          (平均 427 个站点,占总站数 21. 4%)。进一步证明

             站”,即≥170 站;另一个是“监测区域内有 20% 及                       补充识别条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使得区域性寒潮
             以上观测站”。本文中 1995 个站点的 20% 是 399 个                   识别标准减少了遗漏。
             站点,两个条件阈值站数有 2. 35 倍的差异。如果                             最后形成全国性寒潮标准:全国范围内寒潮站
             全国性寒潮按总站数 20% 的比例,一次寒潮过程                           数至少连续 2 天均≥170 个站点,或连续 2 天寒潮总
             要连续 2 天≥399 站,在 1961-2016 年的 56 个冬季                站数≥350个,且至少有1天≥170个站点。
             中,仅有 10 次寒潮过程满足该条件,分别是 20 世                            考虑到表 1中各标准附加条件对单站寒潮日最
             纪 60 年代 5 次、70 年代 3 次、1996 年和 2016 年各 1            低气温是否连续下降的要求不同,现定义标准 1 在
             次,显然该条件的结果不符合对全国性寒潮频次                              单站寒潮判别时,无须考虑日最低气温是否连续下
             的认知。若对某个地理区域,如东北、华北、西北                             降;而标准 2 则要求 48 h、72 h 内日最低气温连续
             区域等,一般有 200~300 个气象站,170 个站作为                      下降;标准 3 的寒潮过程是强度指数满足 1. 95≤I<
             其区域性阈值,明显不合理,而它们的 20% 是 40~                        3。在表 2中给出这 3个标准的比较结果,各识别出
             60 个站,这对一个地理区域是相对合理的站数识                            全国性寒潮 106次、102次和 102次。在相同区域性
             别阈值。通过上述分析,认为气象行业标准中描                              寒潮识别标准下,标准 1 和标准 2 频次仅相差 4 次,
             述区域性范围的“ 170 个及以上观测站”是针对全                          两者寒潮频次的相关系数是 0. 9649。可见,不论是
             国范围,而“监测区域内有 20% 及以上观测站”则                          否有“48 h、72 h 日最低气温是连续下降”的条件限
             更适合地理区域。                                           制,寒潮频次仅相差 4 次,即绝大多数寒潮过程
                  先把“全国范围内寒潮站数至少连续 2 天均≥                        48 h或 72 h气温是持续下降的。因此为了简化单站
             170 个站”作为一次全国性寒潮过程识别的标准。                           寒潮的判别,不再考虑 48 h、72 h 内日最低气温连
             由于寒潮影响复杂多样,有些过程爆发性强,该标                             续下降的条件。

                                                表2   3个标准界定寒潮频次的异同
                         Table 2  Three criteria to def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cold waves

                      标 准                    标准1                        标准2                      标准3
               标准名称                寒潮等级                        冷空气等级                     冷空气过程监测指标
               是否有区域性识别            无                           无                         有
               48 h或72 h内日最低气      否                           是                         是
               温是否连续下降
               区域性寒潮识别标准           全国范围内寒潮站数至少连续2天             全国范围内寒潮站数至少连续2天           1. 95≤I<3
                                   均≥170站,或连续 2天寒潮总站数          均≥170站,或连续 2天寒潮总站数
                                   ≥350站,且至少有1天≥170站           ≥350站,且至少有1天≥170站
               寒潮总频次/次             106                         102                       102
               相关性比较               标准1与标准2相同频次102次,相           -                         标准3与标准1相关系数为
                                   关系数0. 9649                                            0. 7153
                 I为强度指数,-表示无数据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