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83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176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迫切所需。                                     域持续性暴雨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统计表明,四
                  在我国,针对持续性暴雨的研究多见于个例分                          川盆地持续性暴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6-9月,且有
             析与数值模拟(Chen,1984;胡亮等,2007;何编和                      不少个例研究(周长艳等,2008;陈丹等,2018)的
             孙 照 渤 ,2010;Hui and Fang,2016;王 明 明 等 ,            结果均表明,盆地西部和东部的持续性暴雨存在着
             2018;周春花和孙彧,2019;梁靖琳等,2019;史月                      明显的异同点,李娟等(2016)通过两个西部型和东
             琴等,2022)。汪之义和彭纪石(1982)、钱正安和                        部型的盆地持续性暴雨个例分析了这两类暴雨的特
             何军(1990)以及张小玲和张建忠(2006)先后分析                        征,但大多数的研究(黄楚惠等,2010;张芳丽等,
             了 1981 年 7 月在四川地区持续了 6 天的暴雨过程,                     2020;周杰等,2021)仅集中于少部分个例分析,研
             此次过程造成了四川历史上最严重的洪涝灾害,研                             究结论不具备普适性,且部分研究(蒋兴文等,
             究指出,高空低槽长时间维持在长江上游,与来自                             2008)注重于分析某一天气系统的影响,对于四川盆
             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盆地交汇,使得西南低涡东                             地区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形势以及物理机制的系统
             移缓慢,是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杨秋明(1993)、                          性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将识别出近55年的区域持
             Lu and Ding(1997)从低频波的角度分析了 1991 年                 续暴雨个例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希望能揭示出导致
             江淮流域的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指出来自低纬地                             两类暴雨环流形势异常的物理机制,为其他关于高
             区的暖湿空气和北侧的冷空气均以低频波的形式                              原周边地区天气气候的研究工作和高原周边地区持
             在江淮地区相互作用,从而引发持续性暴雨。这些                             续性暴雨的预报、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个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为持续性暴雨的机理认识                              2   资料来源与方法介绍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然研究表明(刘运成,2006;
             牛金龙等,2012;张红华等,2018;Fu et al,2018;                     所用资料包括由四川省气象局提供的 1961-
             陈红专等,2019)每一次暴雨过程是不同尺度系统                           2015年台站历史观测降水数据,该数据用来识别和
             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暴雨过程之间存在差                             挑选四川盆地两类区域持续性暴雨个例。大尺度
             异,但也有共性的地方。陶诗言(1980)和丁一汇                           的环流形势、Rossby波活动通量等物理量的分析计
             (1994)最早对我国的暴雨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与                           算均使用的是由 NOAA(Kalnay et al,1996)提供
             分类,并指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必然有稳定少                             的 NCEP/NCAR 逐日再分析资料,其空间分辨率为
             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2. 5°×2. 5°,物理量包括 17 层的气温、位势高度和
             施晓晖和温敏(2015)研究指出前期青藏高原热源                           风场。除此之外,文章还用到 1000~300 hPa 共 8 层
             异常对我国 5-10 月持续性暴雨事件存在一定的影                          的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场用以分析水汽输送特征。
             响,当前期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偏强,将导致东亚                             为了更进一步对比分析两类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
             夏季风偏强,西南气流亦偏强。鲍名(2007)对近 50                        中大尺度环流场的异常特征,通过将位势高度场和
             年整个中国地区发生的持续性暴雨进行了统计,总                             风场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与对应物理量的逐日气候
             结出了四类典型区域持续性暴雨的特征和环流共                              平均值相减得到逐日的距平场,逐日气候平均值选
             性,发现一般持续性暴雨明显受到大尺度环流系统                             取 1981-2010 年的 30 年平均。文中涉及的地图是
             和行星尺度环流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持续 3 天以上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
             的暴雨。这些个例研究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尺                              心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审图号为 GS(2019)
             度、不同角度出发,丰富了对持续性暴雨的认识,                             3266 号、GS(2019)1711号和 GS(2016)2948号中国
             并且也提高了对此类暴雨的预报、预警能力。                               地图(世界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处于中国大陆地势                              区域持续性暴雨识别标准(何光碧等,2016):
             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                              在 2°×2°经纬度范围内所有站点,出现各站 3 天皆
             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呈高东西低,由高原、山                             有降水且总降水量≥150 mm,并根据一定研究成
             地、丘陵和平原盆地构成,其中盆地西依青藏高原                             果,对 1961-2015年的四川地区台站历史观测资料
             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南连云贵高原,东接湘鄂                             20: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 20:00 日降水资料共识
             西山地,由暴雨引发的洪涝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                              别出 25 个个例。通过提取这 25 个区域持续性暴雨
             一。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持续性暴                             过程中包括最大降水量、降水中心位置等特征信息
             雨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强度均呈现出明显增加的                             (表 1),发现其中有 6次过程暴雨集中在 105°E以西
             趋势(Zhai et al,2005)。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区                    的盆地区域(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等地),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