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03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196
图5 三次强降水过程中最强降水时段3. 0°仰角雷达回波(左)和对流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右)的对比分析(单位:dBZ)
左侧图中线段AB为右侧垂直剖面位置,从A到B为对流系统移动方向
Fig. 5 Radar echo on 3. 0 ° elevation(left)and the vertical diagram of convective systems(right)during the most intensive
precipitation period of the three heavy rain processes. Unit:dBZ. The line“AB”in the left side indicating the
vertical profile position,the direction from A to B is convection system movement direction
坡一侧的盆地边沿,呈东北—西南走向,回波强度 为主,北侧则是对流云和层状云回波混合;“盆地
基本以 35 dBZ 以上的对流云回波为主;“盆地中部 周边型”的初始对流系统同样生成于高原东坡一侧
型”的初始对流系统显然与高原地形没有直接联 的盆地边沿,呈东北-西南走向,强度较前述二者
系,而是位于盆地内相对低矮的龙泉山附近,但是 略偏弱。从对流初生时间(图略)来看,“盆地西部
又与龙泉山的走向并不完全一致,长度也更长,呈 型”对流为 2013年 6月 20日凌晨,“盆地中部型”为
南北走向,南侧主要以 35 dBZ 以上的对流云回波 6月29日傍晚,“盆地周边型”为 7月4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