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02
5 期 陈 双等:四川盆地不同落区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 1195
图4 三次暴雨过程强降水发生前的T-logP图
Fig. 4 The T-logP diagram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three heavy rain processes
由于对流过程中的中上层存在较为深厚的干空气 心位于 3 km 左右,位于 0 ℃层以下,降水效率较
层,对流过程中的蒸发作用较强(Carr and Millard, 高,且其强回波区沿回波移动路径上分布较宽广,
-1
1985),因此对应的最大小时雨强(67. 1 mm·h )相 有利于维持较长的强降水时间,其对应的最大小时
对最弱。 雨强相对最强;“盆地周边型”的中心最大回波强度
4. 2 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特征 甚至弱于最大小时雨强相对较弱的“盆地西部型”,
4. 2. 1 对流风暴系统的垂直结构 且表现为单一回波中心,高低层回波中心基本重
为比较不同环流背景、不同层结状态下的三次 合,对流组织性相对较差,这与探空分析中“盆地
强降水过程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首先分别选取最 周边型”暴雨过程中 925~700 hPa 垂直风切变相对
强降水发生时强降水中心附近的雷达反射率垂直 较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50 dBZ以上强回波高度基
结构(垂直剖面走向沿对流系统移动方向)进行对 本位于 6 km 以下,为低质心降水系统,降水效率
比分析(图 5)可知,“盆地西部型”的中心最大回波 高,但是沿回波移动路径上强回波宽度和强度均不
强度位于 50~60 dBZ,50 dBZ 以上强回波区延伸至 及“盆地中部型”,因此对应的最大小时雨强弱于
12 km 以上,对流发展高度较高,垂直方向上呈现 “盆地中部型”,但强于“盆地西部型”。
出多个不连续的强回波中心,主要强回波中心位于 4. 2. 2 对流风暴系统的触发与演变
8 km 附近,处于-10 ℃层以上,表明对流活动中伴 从对流初生位置(图 6)来看,“盆地西部型”和
随较强的冰相过程,与 3~8 km 高度存在较强的垂 “盆地周边型”均位于盆地西部高原东侧的山前地
直风切变对应,回波结构存在明显的回波悬垂; 带,而“盆地中部型”位于盆地内的宜宾至绵阳一
“盆地中部型”的中心最大回波强度达 60 dBZ 以 线;从对流初生阶段回波结构特征来看,三者均表
上,为三者中最强,其强回波发展高度相对较低, 现为沿着地形呈线状排列的若干孤立中 γ 尺度对流
50 dBZ 以上强回波基本位于 10 km 以下,强回波中 单体。其中“盆地西部型”的对流系统位于高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