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高原气象》2022年第1期
P. 16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4
                   表2   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月平均气温对比                             表3   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土壤温度对比
              Table 2  Comparing of the monthly mean air temperature  Table 3  Comparing of the soil temperature between
                     between reanalyzed data and observation              reanalyzed data and observation
              站点名     经纬度        时段        r      t     F        站点             日最高土壤温度         日最低土壤温度
                                                                       时段
               那曲    31. 29°N, 1979-1989年  0. 98 **  0. 82 **  0. 86 **  名     r     t    F     r    t     F
                     92. 04°E                **     **    **     玛曲   2008-09/  0. 97 **  0. 32 **  0. 96 **  0. 91 **  -0. 90 **  1. 45 **
                              1990-2000年  0. 98  1. 67  0. 71
                                                                      2008-12
              小灶火    36. 48°N, 1979-1989年  0. 99 **  1. 68 **  1. 32 **
                     93. 41°E                **     **    **          2009-01/  0. 97 **  1. 15 **  1. 14 **  0. 93 **  0. 61 **  1. 12 **
                              1990-2000年  0. 99  1. 86  1. 29
                                                                      2009-04
               同德    35. 16°N, 1979-1989年  0. 98 **  0. 49 **  1. 21 **
                                                                      2010-04/  0. 98 **  -1. 30 **  0. 78 **  0. 94 **  -1. 59 **  1. 14 **
                     100. 39°E               **     **    **
                              1990-2000年  0. 86  0. 33  1. 21
                                                                      2010-08
               泽库    35. 02°N,  1979-1989年  0. 99 **  -0. 24 **  1. 00 **
                                                                 阿里   2010-09/  0. 98 **  -0. 04 **  1. 02 **  0. 94 **  -1. 07 **  0. 84 **
                     101. 28°E               **     **    **
                              1990-2000年  0. 99  -0. 20  0. 95        2011-01
              托托河    34. 13°N, 1979-1989年  0. 98 **  -0. 41 **  1. 21 **         **         **   **         **
                                                                      2011-01/  0. 61  -7. 19  1. 02  0. 82  -7. 74  0. 66
                     92. 26°E                **     **    **
                              1990-2000年  0. 99  -0. 42  1. 11        2011-05
               玛多    34. 55°N, 2000-2009年  0. 99 **  1. 64 **  0. 81 **  2012-05/  0. 82 **  0. 95 **  1. 02 **  0. 79 **  -1. 61 **  0. 68 **
                     98. 13°E                **     **    **          2012-09
                              2010-2019年  0. 99  1. 32  0. 89
               改则    32. 09°N, 2000-2009年  0. 96 **  1. 88 **  1. 15 **  帕里  2015-06/  0. 53 **  -9. 95  0. 65 **  0. 70 **  1. 69 **  0. 85 **
                     84. 25°E                **     **    **          2015-10
                              2010-2019年  0. 87  1. 74  1. 04
                                                                      2015-10/  0. 70 **  -7. 11  1. 12 **  0. 69 **  1. 36 **  0. 72 **
              诺木洪    36. 26°N, 2000-2009年  0. 99 **  -0. 92 **  1. 01 **
                                                                      2016-02
                     96. 25°E                **     **    **
                              2010-2019年  0. 99  -0. 76  0. 98
                                                                      2016-02/  0. 75 **  0. 54 **  1. 29 **  0. 90 **  -0. 84 **  0. 63 **
              清水河    33. 48°N, 2000-2009年  0. 85 **  1. 05 **  0. 76 **
                                                                      2016-06
                     97. 08°E                **     **    **
                              2010-2019年  0. 99  0. 93  0. 77
                                                                 那曲   2010-08/  0. 92 **  1. 88 **  1. 05 **  0. 88 **  -0. 83 **  1. 14 **
               河南    34. 44°N, 2000-2009年  0. 99 **  -0. 02 **  1. 03 **  2010-11
                     101. 36°E               **     **    **
                              2010-2019年  0. 98  0. 83  0. 90                    **    **   **   **    **   **
                                                                      2010-12/  0. 65  -1. 10  0. 88  0. 64  0. 61  0. 63
                 r为相关系数,t和 F分别为 t检验和 F检验的统计量,**表示通                    2011-03
             过α=0. 01显著水平                                                        **    **   **   **    **   **
                                                                      2011-04/  0. 63  0. 60  0. 80  0. 75  1. 23  0. 70
             分析资料更易低估气温的变化。其中气温再分析                                    2011-08
             产品在小灶火和诺木洪地区表现最好。融化期的                                 r为相关系数,t和 F分别为 t检验和 F检验的统计量,**表示通
             再分析气温资料在青藏高原上的适用性大体上优                              过α=0. 01显著水平
             于冻结期。由表 2~4 可见,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                          现为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带状更迭(郑度等,
             体积含水量的再分析资料在绝大多数检测段表现                              1979)。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差异显著,导致青
             较好,其中再分析气温资料与实测值的差异最小,                             藏高原不同区域的土壤冻融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其次是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综上所述,
                                                                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高度分带性,表现为
             ECMWF/ERA5 的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再分
                                                                冻土厚度随着海拔增高年平均地温降低而增加,在
             析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较好,本文使用以上资
                                                                40°N 以南,多年冻土下界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下
             料分析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关键参量的时空变
                                                                降,40°N 以北则呈现相反的趋势(邱国庆和程国
             化特征。
                                                                栋,1995)。为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土壤冻融过
             2. 3  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自然区划
                                                                程的差异,本文参考丘宝剑(1989)自然区划,基于
                  青藏高原西北部为羌塘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
             转为近南北向的高山峡谷,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                             青藏高原自然带和自然区划分,将相似的区域进行
             地势特点。由于青藏高原地势及大气环流特点,形                             合并,划分出五个青藏高原的不同区域(图 1)如
             成青藏高原温度、水分条件的地域差异,呈现从东                             下:高原寒带干旱区——羌塘北部区;高原亚寒带
             南暖热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的趋势,下垫面表                             半干旱区——羌塘南部区;高原温带干旱区——柴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