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爆炸与冲击》2025年第6期
P. 73

第 45 卷              张    旭,等: 高温大理岩的动态能量耗散机理及破坏特征                               第 6 期

               降低,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损伤逐渐增大。根据与之对应的破碎情况可知,随着温度的增加,大理岩破碎
               更加明显,破碎形态由 “X 型” 共轭剪切破坏转变为粉碎性破坏,其原因是高温使得岩石内部赋存的
               水分蒸发,分子间黏结力逐渐变小,温度达到 600℃                     后方解石分解,诱发大量随机分布的微裂纹快速交
               汇形成网状结构,叠加动态加载的高应变率抑制塑性变形,使得大理岩表现为粉碎性破坏。据此初步得
               到大理岩在 600℃      附近损伤劣化明显。
                   不同冲击速度和温度下大理岩的破坏过程相似。如图                          4  所示,12.5 m/s、200 ℃  条件下大理岩试样
               表面受力先集中后均匀分布,裂隙由边缘向中心发展,表现为裂隙不断发育后贯穿岩样,形成明显的
               X  型共轭剪切破坏。结合图           3,在  484 μs 时岩样内部有裂隙发育,对应应力-应变曲线从零增大并呈线性
               变化;在   525 μs 时大理岩开始发生破坏,对应应力应变曲线转化为非线性塑性变化;在                                559 μs 时大理岩
               完全破坏,对应应力-应变曲线达到峰值点直至                    895 μs 计算时长结束,大理岩呈最终破坏形态。






                              (a) 484 μs    (b) 525 μs   (c) 544 μs    (d) 559 μs   (e) 895 μs
                                            图 4    高温大理岩破坏过程    (12.5 m/s, 200 ℃)
                                    Fig. 4    Damage process of high temperature marble (12.5 m/s, 200 ℃)

               2.2    能量变化情况
                   在动态压缩试验中,入射能量被吸收、反射和透射,其中入射、反射、透射能量分别为:
                                                              w  t
                                                                  2
                                                     W i = A G cE  ε dt
                                                                 i
                                                               0
                                                    
                                                              w  t
                                                                  2
                                                      W r = A G cE  ε dt                                (5)
                                                                  r
                                                               0
                                                              w
                                                                t
                                                                 2
                                                      W t = A G cE  ε dt
                                                    
                                                                  t
                                                                0
                   高温大理岩动态能量时程曲线见图                 5。不同冲击速度下大理岩能量演化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具有类
               似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大理岩孔隙率增加,透射能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反射能量随加热温度的
               升高而增大,吸收能则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最终降为最小值,是由于在                                 800 ℃  时,矿物间和矿物内部
               的黏聚力减弱,此时岩样破碎所需的能量相对较少。
                   为消除相同冲击载荷下入射能量分类的误差,分别定义能量比率为反射能、透射能和吸收能与入射
               能的比值,图     6  更直观准确地展现大理岩的能量演化趋势。图                     6(a) 给出了能量比率与温度的关系,反射
               比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透射能量所占的比例则降低。当大理岩温度从                                   25 ℃  升高到   400 ℃  时,透
               射能从   10.36%  下降到   4.79%,吸收能下降到       33.20%。加热至      800 ℃  时,大理岩的透射和反射能量占比
               分别为   0.35%  和  9.14%。图  6(b) 表示能量比率与应变率之间的关系,其规律与温度类似,反射比率随应
               变率的升高而增加,而透射能量、吸收能量所占的比例则降低。


                                                150                           120
                                         Stabilise                     Stabilise                      Stabilise
                 200
                                                                               90
                                         Increase  100                 Increase                       Increase
                 Energy/J  100                 Energy/J                       Energy/J  60
                 150
                                         Decline  50                   Decline  30                    Decline
                  50
                                                                                                      Decline
                                                                       Decline
                   0                     Decline  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0   50  100  150  200  250    0   50  100  150  200  250
                               t/µs                           t/µs                        t/µs
                          (a) v=10.0 m/s                (b) v=11.5 m/s                (c) v=12.5 m/s


                                                         061413-6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