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爆炸与冲击》2025年第6期
P. 32

第 45 卷             单仁亮,等: 深部岩体结构面动力特性与致灾效应研究进展                                  第 6 期

               3    深部岩体结构面动力特性


               3.1    深部岩体结构面与浅部岩体动力特性的对比
                   深部环境中的高地应力状态对岩体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高应力条件下,岩体中的结构
               面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和局部破坏,导致其动力学特性更加复杂。
                   深部岩体具有高地应力的特性,通常表现为高法向应力、复杂的三维应力状态和高应力集中现象。
               深部岩体各方向应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式不同,使得结构面的动力学特性更具不确定性;高应力集中会导
               致结构面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可能引发滑移失稳或动力灾害。
                   在深部工程中,人工开挖扰动会对岩体产生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首先是应力梯度
               问题,在仅考虑同一方向卸载时,由于高地应力环境的特点,卸载过程较快,导致应力梯度较大,影响范
               围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岩体容易沿结构面发生滑移,从而引发失稳破坏。其次是差应力问题,当考虑
               2  个方向的应力变化时,特别是在巷道径向卸载和切向加载的情况下,应力集中现象明显,造成较大的差
               应力,会增加岩体破坏的风险。因此,深部工程中应特别关注这                               2  种应力变化模式对岩体稳定性的
               影响。
                   在深部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动力学特性的结构面效应与浅部岩体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
               面。(1) 应力状态:在深部岩体中,岩体承受着更高的地应力和复杂的应力场                               [45] 。随着埋深的增加,深部
               岩体的应力状态趋向于高压和非均匀应力分布,使得结构面在深部岩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相比之下,
               浅部岩体通常承受较低的地应力和较简单的应力状态,结构面的影响相对较小。(2) 破坏模式:由于深部
               岩体承受的地应力较高,结构面在动态荷载作用下容易诱发大规模的滑移、裂纹扩展和局部破坏,甚至
               可能导致岩体整体失稳          [46] ;而浅部岩体的结构面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的滑移或微裂纹扩展,破坏模式较局
               限。深部岩体中的动力灾害(如岩爆、冲击地压等)往往由结构面滑移和破裂的累积效应引发,破坏过程
               更复杂且不可预测        [47] 。(3) 变形和能量耗散:在深部岩体中,结构面的变形和能量耗散过程与浅部岩体存
               在显著差异。深部岩体由于受围岩约束,变形通常较局限,但随着荷载的增加,结构面可能会经历显著
               的滑移和裂纹扩展,导致局部区域应力的急剧释放和能量的迅速耗散                               [48-49] 。浅部岩体的变形过程相对较
               温和,能量的耗散主要体现在小范围的裂纹扩展和微观滑移中。

               3.2    深部岩体结构面动力特性试验

               3.2.1    动静组合加载试验
                   为了模拟深部高应力环境下的结构面动力学行为,学者们开发了真三轴试验系统                                       [50] ,如图  11  所
               示。通过施加高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研究深部岩体的动力学特性。由于深部岩体自身的高应力状态,
               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需考虑“动静组合加载”                    [51] 。
                   李夕兵等    [52]  归纳总结了深部岩体中存在的            3  种扰动类型及其对应的应力路径,并对其进行了试验
               分析。杨嘉楠等       [53]  对其进行了整理,得到了深部岩体动静组合加载问题研究思路,如图                           12 所示。


                                  True triaxial
                                pressure chamber
                                       y

                                           x







                                                                                    LVDT





                                                         061101-9




                                              σ




                                                              σ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