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渔业研究》2025年第5期
        P. 130
     渔业研究 2025,47(5) :671 − 680                                           http://www.hyyysci.com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DOI:10.14012/j.jfr.2025065
                张 璐,佘奇缘,李 超. 斑点叉尾鮰WNK       基因的鉴定及其对鲇鱼肠道败血症的响应[J]. 渔业研究,2025,47(5) :671 − 680.
                Zhang L,She Q Y,Li C. Identification of WNK genes i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nd its response to ESC[J].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2025,47(5) :671 − 680.
                             斑点叉尾鮰WNK                       基因的鉴定及其对
                                         鲇鱼肠道败血症的响应
                                             张    璐,佘奇缘,李    超             *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摘要:【背景】赖氨酸缺乏型蛋白激酶(WNK)是转运、通道和细胞旁蛋白的调节因子,在
                  离子运输过程、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保持细胞体积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未有研究
                  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中        WNK   基因家族进行系统鉴定和探究其在免疫反应中
                  的作用。【目的】旨在系统鉴定斑点叉尾鮰WNK                         基因家族,并探究其在杀鱼爱德华氏菌
                  (Edwardsiella ictaluri)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式,利用其他物
                  种的   WNK   基因家族序列,在斑点叉尾鮰基因组中比对并找到斑点叉尾鮰WNK                                 基因家族序
                  列,通过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对斑点叉尾鮰的                         WNK   基因家族进行注释确认。利用实时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分析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后,WNK                                  基因在杀鱼爱德华
                  氏菌易感(YG)和抗性(KX)斑点叉尾鮰群体间的表达模式差异。【结果】在斑点叉尾鮰
                  中鉴定得到      6  个  WNK  基因,分别为      WNK1a、WNK1b、WNK2、WNK3、WNK4a             和  WNK4b。
                  斑点叉尾鮰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后,除                      YG48  组  [  在  24~48 h  内死亡的鲇鱼肠道败血症
                  (ESC)易感鱼       ]  肠道中的    WNK1b  外,其他     YG  组和   KX  组肝脏和肠道中的         WNK1a/b  都呈
                  现下调趋势;YG         组和  KX  组肝脏和肠道中的         WNK2、WNK3     和  WNK4a/b  大多呈现显著上调
                  趋势,且     YG  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           KX  组。【结论】斑点叉尾鮰肠道和肝脏中的                    WNK  基因
                  参与了    ESC  疾病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抗病性状分子遗传机制的解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杀鱼爱德华氏菌;赖氨酸缺乏型蛋白激酶(WNK) ;抗病性状
                  中图分类号:S9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 9848 (2025) 05 − 0671 − 10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是一些            等组织  [5-6] 。慢性型  ESC  通过鼻腔、嗅球和嗅神经最
              淡水鱼类特别是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终在大脑中定植       [2, 4, 7] ,感染后期在杀鱼爱德华氏菌
                          [1]
              的重要病原菌 ,其引发的鲇鱼肠道败血症(Ente-                        软骨素酶的作用下,出现典型的头部孔洞病变                    [2, 8] 。
              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限制了鲇鱼产业的              关于杀鱼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机制已相对明确,
              健康发展。ESC      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急性型和慢                    病原体首先通过宿主细胞受体             TLR5  和  NLRC [9]  的
              性型两种类型。急性型           ESC  通过口腔−胃肠道途径             识别及自身     Hcp2 [10] 、EseI 和  EseH [11]  的协助进行附
              感染鱼类    [2-3] ,细菌附着在肠黏膜中,通过肠上皮                   着,进而通过      Ca 依赖性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巨
                                                                             2+
              细胞迅速入侵,并转移传播至肝、脾、肾                 [2-4]  和皮肤    胞饮作用进入靶细胞         [12-13] ,杀鱼爱德华氏菌在宿主
                   收稿日期:2025-06-26    修回日期:2025-08-06
                   基金项目:山东省鱼类产业技术体系(SDAIT-12-0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4QC027)
                   第一作者:张 璐,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鱼类遗传育种。E-mail: zhanglu19950918@163.com
                   通信作者:李 超,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鱼类比较免疫学和鱼类遗传育种。E-mail: chaoli@qau.edu.cn
              ©《渔业研究》编辑部。本文为使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的开放获取作品。
              ©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4.0 licen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