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26
王子朴, 刘大超, 姜月帅, 等. 从技术发展到政策创新:体育科技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与的对口协作体系。③重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及特
5.3 健全体育科技人才体系,增强体育科技创新 点,建设体育科技创新新高地。如“3 亿人上冰雪”背
核心竞争力 景下的东北地区的冰雪项目及冰雪产业、乡村振兴战
略背景下的 “村超”“村 BA”发展、“一带一路”背景
一是建立健全体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
下的沿海沿边以及内陆区域的体育科技创新发展机
统一的、具备整合能力的体育科技创新人才组织管理
遇。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
机制,为体育科技人才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
代前沿技术,打破发展界限和障碍,提高科技创新在体
环境及平台,在制度及程序上进行优化,预防我国关键
育活动中的可及性、针对性及吸引力。发展在线健身
体育领域科技人才流失。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长效
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打破区域限制,推动居家
的全球体育科技人才吸引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事业
及社区等环境下的体育活动。发展数字赋能,准确收
单位以及民营企业自主的人才引进体系。优化体育科
集、分析体育需求,提供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定位的个性
技人才的鉴定评价系统,建立多元体育科技人才选拔
化体育服务。发展智能健身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和健
机制 [43] 。二是优化体育科技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发挥
康监测应用程序等,为专业运动员、普通群众以及具有
高校在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上的关键作用,将体育学与
运动障碍的残疾人等不同人群提供适宜的科技服务。
新工科、新医科等学科发展建设相结合,推动具有交叉
5.5 深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体育科技创新
学科背景下的体育高精尖学科发展,重视多学科交叉
内生动力
融合,为构建体育领域复合型人才体系、创新型人才体
一是统筹国内外体育科技资源,构建跨学科、跨地
系、复合型团队体系打好学科及人才基础 。提升体
[9]
域、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形成推进体育科
育科技教师人才队伍的教研能力及专业化水平,凝聚
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和整体优势 [45] 。二是处理好市场与
世界体育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导师团队,加大高水平创
政府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体育技术研发中
新人才队伍等中坚力量的培养,为学生搭建研究平台
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机制,又要发挥政府的调控
及实践基地。三是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机
作用,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塑造体育科技创新的
制。强化产学研用的整体协作,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
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高效、透明的项目管理机制。
机制,依托其他领域顶尖专家和配套科技管理和服务
保障相关科研院所和科研团队能够拥有更大的技术路
体系,通过联合攻关与协同培养,打造大批一流体育科 线决策权和合理经费使用权,快速推进体育科研项目
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44] 。通过产教融合,充分发挥 的落地实施。在对体育科技创新项目的评价方面,应
企业作为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主体作用,实现不同主 采用多维评价导向机制,兼顾项目质量、社会效益以及
体的优势资源整合及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 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同时,深化体育科技创新计划
链的深度协同。 管理改革以及资金分配使用机制。四是建立全链条体
5.4 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构建体育科技创新 育科技创新项目生成机制。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
新局面 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重
一是实施体育不同领域协同发展战略。发挥竞技 点围绕解决国内体育科技创新重点问题,实现项目的
体育为国争光的优势力量,解决为民服务中群众体育 构想、研发、实施到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有序连接,
的技术难题。引导竞技体育中的科学训练方法、营养 确保体育科技创新能够高效、连续地落地并最终实现
康复、装备设备、科技手段等先进成果向全民健康转 现实转化。
化,提升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健全区 5.6 打破体育科技创新供需“藩篱”,优化体育科技
域协调发展机制。①构建跨区域、多层次的国家体育 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合作网络,加强不同体育科技创新 一是打破体育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重
水平区域间的沟通协作,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有 点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将体育科技创新成果的
效协作。②建立精准有效的支持机制,针对体育科技 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有效对接,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
创新发展落后区域,构建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多方参 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