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25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专题探索

                                    [30]
              未能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                                       础研究,争取占据科技创新先发优势。二是积极构建

              4.4 体育科技创新应用领域及区域发展不均衡                              完善的基础性科学研究组织架构体系,提升基础研究
                  当下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在体育领域中的技术应用                           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三是要优化基础学科体系建设。
              存在明显发展不均衡状况。在备战奥运会等一系列的                             推动基础学科纵向深化与学科的横向交叉融合协同并
              科技攻关项目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                            进,鼓励高等院校支持体育工程、智能体育等新兴学科

              中的技术应用明显优于其他领域                [41] 。第一,在备战东         以及薄弱学科发展,特别是要注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京  2021 年奥运会以及北京        2022 年冬奥会上我国聚集              以及跨学科研究,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学
              了一流的科技攻关、体能训练、数据分析、康复再生、                            科体系。四是研判核心技术创新发展趋势,重点部署
                                                                  和整体谋划关键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核心技术的
              运动表现等方面的科学专家团队。一方面通过体育科
              技创新提供智能化训练和数字化监控平台为奥运会参                             科学攻关。针对人工智能、微电子与光电子、生物医
              赛队员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备战和科学                            疗等领域的底层核心技术和基础性技术发展做好准确
              训练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推动国家队与科研院所、高                            研判,发挥我国制度优势,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科学攻
              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运用前沿的科技手段服务                            关,整体提升基础性研究水平,实现核心技术重要突
              国家队科学化训练参赛以及推动国家体育场馆的智能                             破,为体育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化改造升级等。第二,人口基数巨大的群众体育领域与                            5.2 抓好体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体育科技

              竞技体育领域相比,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发展严重滞后,                                 自主创新能力
              且存在明显短板和缺陷。一方面,满足群众锻炼多样化                                一是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
              需求的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处于严重缺乏状态,群众参                            育发展战略。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全球视野布局
              与体育锻炼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健全等问                             体育科技创新研究,融入并积极推动世界体育科技创
              题凸显;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个性化科学健                            新进程。②面向强国建设目标,围绕国际体育科技竞
              身需求急剧增加,但现阶段科学化解决方案极度匮乏,                            争态势以及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强化核心关键领域科
              同时针对居家不易出户有运动障碍的残疾人和特殊人                             技创新能力。③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积极推动主动健
              群锻炼器材的开发十分落后。第三,由于体育教育方面                            康理论研究和干预技术研发,破除大众科学健身关键
              的科技创新技术发展受限,体育教学器材研发匮乏和体                            核心技术缺失的困境。④面向经济主战场,优化体育

              育设施装备更新发展缓慢等问题十分突出。                                 科技创新产业布局,解决高端体育科研设备、数字化
                  由于受技术发展水平影响,体育科技创新在城乡                           体育器材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依赖国外进口的
              以及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显著。2017 年                            困境。二是明确阻碍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核心
              12 月,《农业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                          技术问题,特别是针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
              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42]  指出,农村“健身设施建设”是              业以及学校体育等领域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卡脖
              与城镇居民有较大差距的             4 个方面之一。大数据、云               子”的现实困境以及可能面临的技术风险,立足于国
              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是解决这                            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
              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应用在相关                             点专项前期成果及平台,开展体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攻关,提升体育领域科技攻关的针对性,切实解决体

                                                                  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及现实发展困境,全面实现
              5 基于政策创新下的体育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体育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三是构建 “新型举国
              5.1 提高基础性科学研究水平,夯实体育科技创新                            体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之基                                             的优势,攻关体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是通过有

                  一是要强化基础科学研究的现实性及前瞻性布                            效发挥市场调节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体育科
              局。充分把握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发展趋势,基于创新                             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
              驱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做好基础                            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力量
              科学研究的战略布局;同时,注重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                            体系,系统解决体育领域中从研究到生产再到应用的

                                                                                                                21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