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水产学报》2025年第7期
P. 200
涂纹,等 水产学报, 2025, 49(7): 079615
c
150 时发现,前 30 min 打斗次数均多于后 30 min,
1∶1
120 b 1∶2 且在密度 1∶1 与密度 1∶8 时存在显著差异。
1∶4
90 1∶8 推测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克氏原螯虾具有显著
a [49-50]
次数 times 60 b c a ab c 的社会行为 ,其社会等级已通过前 30 min
30 a ab a bc 的打斗初步建立,处于从属等级的虾为避免接
触优势等级而选择退让,导致后 30 min 打斗次
6
3 数减少 [51] ,这与 Daws 等 [52] 描述的胜利者效应
0 相符,该推测也进一步解释了密度 组打斗
1 2 3 4 5 1∶8
行为 次数低于密度 1∶4 组。
behavior 此外,有研究表明,当三疣梭子蟹 (Por-
图 6 相同规格虾蟹混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打斗情况 tunus trituberculatus) 在进行激烈争斗时,其体
Fig. 6 Fighting results of same size P. clarkii and 内会进行无氧呼吸,且伴随着乳酸的产生,当
E. sinensis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螯足中乳酸积累量较多时,表明其争斗导致的
无氧呼吸更剧烈 。本实验中,中华绒螯蟹血
[53]
发现,高密度养殖时,中国明对虾 (Fenner-
淋巴与螯足肌肉乳酸含量随着虾密度的增大而
openaeus chinensis) 间的争斗次数与争斗强度显
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虽然二者发起
著高于低密度条件时。但在本实验中,随着克
攻击的次数随着虾密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但
氏原螯虾密度的增加,虾蟹之间仅是接触、警
虾蟹之间的打斗行为才是影响体内乳酸含量变
惕、攻击行为的次数呈现递增趋势,而靠近和
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当增大混养密度能够
打斗行为发生的次数随着虾密度的升高呈现先
缓解虾蟹打斗压力,但在实际生产中是否可行
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前人得出的密度越大
仍需进一步研究。
打斗越激烈的结论不完全相同 [46-48] 。推测该现
3.4 混养性别对虾蟹行为的影响
象是由于密度的增大导致活动空间变小,虾蟹
的靠近行为更易转变为接触行为。但在对视频 性别对甲壳动物的打斗行为有着显著的影
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虾蟹之间的打斗有时会 响,以往的研究发现,与雌性相比,中华绒螯
因受到其他虾的介入而终止。 蟹雄性间的打斗更为激烈 [24] 。在 Sneddon 等 [31]
将视频以 30 min 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阶段 对岸蟹 (Carcinus maenas) 的研究以及 Beattie 等 [54]
2.5 4
b
2.0
3 ab
乳酸含量/(mmol/g) lactic acid levels 1.5 乳酸含量/(mmol/g) lactic acid levels 2 a ab ab
1.0
1
0.5
0 0
对照 1∶1 1∶2 1∶4 1∶8 对照 1∶1 1∶2 1∶4 1∶8
control 密度 control 密度
density density
(a) (b)
图 7 不同混养密度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 (a) 与螯足肌肉 (b) 中乳酸含量
Fig. 7 Lactic acid levels in hemolymph (a) and cheliped muscle (b) of E. sinensis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https://www.china-fishery.cn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