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水产学报》2025年第7期
P. 195
涂纹,等 水产学报, 2025, 49(7): 079615
绒螯蟹与克氏原螯虾生态混养,既能充分利用 级:分别将 10 g 虾与 5 g 蟹、10 g 虾与 10 g 蟹、
饵料资源,又能促进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养殖 15 g 虾与 5 g 蟹一对一同性别混养。每组规格
[10]
模式的转变 。 设置 4 个重复,雌雄各 2 个重复,非拍摄期间,
中华绒螯蟹与克氏原螯虾虽同为底栖甲壳 虾蟹均单养在方形玻璃循环水系统中,正常投
动物,属于同位竞争关系,但从前人的研究来 喂饲料,早晚各喂 1 次。实验时,向白色塑料
看,在蟹塘中套养克氏原螯虾具备可行性 [11-13] 。 桶内 (下内径 36 cm、高 52 cm) 加入深约 10 cm
然而,由于其生长不同步,且二者均具有残食、 的曝气水,放入隔板,然后将一组虾蟹分别放
好斗的习性 ,在混养实践中,降低残杀率成 在隔板左右两侧,静置 5 min 后取出隔板开始
[10]
为养殖关键。此外,一些养殖户由于放养密度 正式拍摄。实验使用红外摄像头进行拍摄,摄
不当而导致虾蟹产量低、质量差 [14-15] 。目前已 像头购自海康威视,型号为 DS-2DC2402IW-
有大量学者针对不同规格和密度,对中华绒螯 DE3,每组拍摄时长为 45 min。混养规格实验
蟹与克氏原螯虾进行了混养研究,并取得了一 均拍摄了以下 4 种情况下的虾蟹行为:①白天
定的经济效益 [16-21] ,但他们只对单一的密度或 初始相遇;②夜晚条件下;③饥饿 48 h 后;④
规格进行了池塘养殖试验。 饥饿复投喂条件下。其中,夜晚相遇时的拍摄,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养殖密度、放养规格、 是在观察完白天初始相遇的行为后,将虾蟹分
性别比例等问题引发的攻击、打斗行为大大降 别放置在单养系统中,到晚上将其取出按照上
低了虾蟹的存活率,且发起攻击与防御导致体 述步骤进行拍摄;饥饿 48 h 的处理方法是在单
[22]
能消耗增加,从而影响其生长 。国内目前对 养系统中将其饥饿 48 h,再将中华绒螯蟹与克
虾蟹混养的研究重点主要在经济效益上,关于 氏原螯虾放置在一起并观察其行为;在饥饿条
二者混养行为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实验 件下拍摄 1 h 后,立即向桶内投放配合饲料,
通过设置不同的混养规格和密度,来探究中华 进行复投喂条件下的拍摄。四种情况下的拍摄
绒螯蟹与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混养条件下的行为, 均为同一组虾蟹。
利用室内行为学实验明确影响虾蟹攻击、打斗 样品采集 拍摄结束后,记录虾蟹残肢
行为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 情况,并立即进行采样,将蟹置于冰上麻醉,
理论指导。 用 1 mL 注射器从蟹的倒数第二步足基部采集血
淋巴,并剪下其大螯,用镊子采集螯足肌肉,
1 材料与方法 将采集的肌肉和血淋巴样品保存于–40 °C 冰箱,
待后续检测分析。乳酸含量的测定采用南京建
1.1 实验动物
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试剂盒。
实验所用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均取自 不同密度虾蟹混养 由同重量级虾蟹混
上海海洋大学崇明基地养殖池塘。将其单养在 养实验得出,小规格虾蟹混养时打斗的次数较
方形玻璃 (110 cm×110 cm×30 cm) 循环水系统中, 少,故将体重为 (12.28±1.29) g 的中华绒螯蟹与
暂养周期为 7 d。暂养期间水温 (24.25±0.71) °C, 体重为 (12.86±1.62) g 的克氏原螯虾按照 1∶1、
pH 为 7.50±0.21,自然光照周期,溶解氧>7.00 1∶2、1∶4、1∶8 (数量比) 的密度进行混养实
mg/L,氨氮<0.35 mg/L,亚硝酸盐<0.15 mg/L。 验,对照组为蟹单养,各密度共设置 12 个重复,
每天 17:00 投喂配合饲料 (浙江澳华饲料有限 雌雄各 6 个重复。实验时,向白色塑料桶内 (下
公司,粒径 3.00 mm),次日上午及时吸除残饵 内径 100 cm、高 73 cm) 加入深约 10 cm 的曝气
和粪便以保证水质清洁。暂养结束后,选取健 水,取完全相同的 PVC 管 (直径 11 cm,高 15
康活泼、附肢齐全的虾蟹开始正式实验。 cm) 放入水中,然后将虾蟹分别单独放入
PVC
1.2 实验设计 管中,静置 10 min 后取出 PVC 管开始拍摄,每
组拍摄时长为 1 h。
不同规格虾蟹混养 规格实验共设置
1.3 行为观察
了两种分组方式:①同重量级:分别将 10 和
25 g 的虾和蟹一对一同性别混养。②不同重量 本实验中,根据对拍摄视频的观察分析以
https://www.china-fishery.cn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