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5期
P. 177
766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1 卷
上形成与滑动摩擦方向一致的吸附膜,显著改善了其 载等方法可以提高石墨烯的剥离程度,扩大层间距,
摩擦学性能,如图6所示. 而比表面积较小的石墨烯在 获得更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髙剥离态的石墨烯作为润
长时间摩擦之后,其微观结构会发生缺陷并向无序化 滑添加剂在摩擦的载荷和剪切力作用下能够趋于有
转变,进而导致润滑失效. 因此,在石墨烯摩擦过程 序化堆叠,显著提高润滑效果. 引入官能团和纳米粒
中,有序化结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这对开发高性能 子还能增强分散性,甚至发挥协同润滑效果,是当前
的石墨烯润滑添加剂,以及今后通过摩擦来诱导和调 合成优质石墨烯润滑添加剂的首要选择.
控石墨烯的结构转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石墨烯润滑添加剂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
此外,石墨烯复合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的微 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工作:
观结构演变及其润滑机理也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 a. 绿色、经济、能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石墨烯的合
重点. 当前一致认可的润滑机理主要为石墨烯和纳米 成方法. 作为润滑添加剂,具有低缺陷程度和高剥离
颗粒的协同润滑模型 [123] . 如前所述,纳米颗粒不仅能 态的石墨烯纳米片凭借良好的分散性和润滑效果,在
提升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还能增大石墨 实际工业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烯的层间距. 因此在摩擦过程中,石墨烯更易实现层 b. 不需要添加其他辅助试剂的自分散石墨烯润
间滑移作用,而纳米颗粒很可能随着片层滑移在层间 滑添加剂. 能仅靠自身就稳定分散在润滑剂中的石墨
的微区内产生滚动摩擦效应 [127-128] . 此外,在长时间的 烯对于持久提升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至关重要,而通
摩擦过程中,二维石墨烯负载纳米颗粒的复合结构也 过调控石墨烯的结构来实现自分散的策略有望成为
会发生演变. 在粗糙峰的挤压和剪切作用下,部分石 将来的发展趋势.
墨烯纳米片可能会变形或破裂,而纳米颗粒则发生脱 c. 极端工况下的高性能石墨烯润滑添加剂. 随着
落,并吸附或填充在磨损表面,从而形成新的吸附膜. 人类对高端装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高载荷、高温、高
然而,该吸附膜与石墨烯吸附膜的协同形式当前还没 速下的润滑要求也不断提升. 因此,在极端工况下深
定论,是混杂结构还是分层结构,这可能与试验条件 入研究石墨烯和石墨烯基复合润滑添加剂的失效机
或材料特性相关. 总之,当前石墨烯基复合润滑添加
制,并不断提升其润滑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剂的结构演变以及润滑机理还都处于理论阶段,还需 d. 摩擦诱导和调控的石墨烯微观结构演变. 石墨
更多直观的试验表征来进行深入研究.
烯微结构的有序化转变也是研发高性能润滑添加剂
5 总结 的突破口之一,需深入研究以揭示其演变规律与润滑
机理,从而实现对其摩擦学性能的调控.
石墨烯是当今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合成方法
参 考 文 献
和结构调控策略在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 作为润滑添
加剂,石墨烯的合成与结构调控直接影响了添加剂的 [ 1 ] Holmberg K, Erdemir A. Influence of tribology on global energy
分散性和摩擦学性能,相应的影响规律总结如下: consumption, costs and emissions[J]. Friction, 2017, 5(3):
263–284. doi: 10.1007/s40544-017-0183-5.
a. 通过剥离法或CVD法制备的高质量无缺陷的
[ 2 ] de Barros'Bouchet M I, Martin J M, Le-Mogne T, et al. Boundary
石墨烯具有较好的摩擦学性能,但作为润滑添加剂,
lubrication mechanisms of carbon coatings by MoDTC and ZDDP
其分散性及润滑稳定性不够理想. 研究者往往会降低
additives[J].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2005, 38(3): 257–264. doi:
一定的质量要求,对石墨烯进行改性,来增强其润滑 10.1016/j.triboint.2004.08.009.
效果. 因此,石墨烯的质量和缺陷不是优质石墨烯润 [ 3 ] Huang Guowei, Yu Qiangliang, Ma Zhengfeng, et al. Oil-soluble
滑添加剂考虑的首要指标. ionic liquids as antiwear and extreme pressure additives in poly-α-
b. 通过惰性气体或化学助剂辅助热还原的方法, olefin for steel/steel contacts[J]. Friction, 2019, 7(1): 18–31. doi:
可以调控石墨烯的褶皱程度. 对于片层状的石墨烯, 10.1007/s40544-017-0180-8.
[ 4 ] Ali M K A, Hou X J. Improving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其片层越平整,作为润滑添加剂,其润滑效果越好;对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via the addition of nanoparticles to
于球状石墨烯,其褶皱程度越大,分散稳定性越好,但
engine oils[J]. Nanotechnology Reviews, 2015, 4(4): 347–358. doi:
由于牺牲了片层结构,对于石墨烯润滑添加剂的减摩
10.1515/ntrev-2015-0031.
效果提升有限. [ 5 ] Uflyand I E, Zhinzhilo V A, Burlakova V E. Metal-containing
c. 通过化学助剂刻蚀、官能团插层、纳米粒子负 nanomaterials as lubricant additives: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