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3期
P. 63

352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1 卷

                  (a)                                           (b)
                                                Velocity  15.0                               Velocity  15.0
                                                       11.3                                         11.3
                                                       7.50                                         7.50
                                                       3.75                                         3.75
                                                  (m/s)  0.00                                  (m/s)  0.00
                  (c)                                           (d)
                                                Velocity  15.0                               Velocity  15.0
                                                       11.3                                         11.3
                                                       7.50                                         7.50
                                                       3.75                                         3.75
                                                  (m/s)  0.00                                  (m/s)  0.00
                  (e)                                           (f)
                                                Velocity                                     Velocity
                                                       21.0                                         21.0
                                                       15.8                                         15.8
                                                       10.5                                         10.5
                                                       5.25                                         5.25
                                                  (m/s)  0.00                                  (m/s)  0.00
                  (g)                                           (h)
                                                Velocity  21.0                               Velocity  21.0
                                                       15.8                                         15.8
                                                       10.5                                         10.5
                                                       5.25                                         5.25
                                                  (m/s)  0.00                                  (m/s)  0.00
                  (i)
                                                Velocity  21.0
                                                       15.8         (a~d) r=300 r/min, CC1006, CC1008,
                                                       10.5               CC1010 and CC1208,
                                                       5.25         (e~i) r=420 r/min, DR0102, DR0201,
                                                  (m/s)  0.00          DR0202, DR0203 and DR0302

                               Fig. 9  Streamline at the section of crescent and ridged textures with different sizes
                                    图 9    不同尺寸的月牙形和径向脊形织构截面处水膜的流迹线图

            的涡流. 在r=420 r/min时,型号DR0102织构具有最高                  能优化,尤其在中速中载的条件拥有优异的水膜承载
            的水膜压力和最低的摩擦系数. 从流迹线图来看,二                           能力与减摩性能.
            级径向脊结构内部形成了数个具有成形涡核的涡流,                                图11~12所示为不同转速和偏心率条件下型号
            也没有过多流体与水膜整体流动方向偏差较大,一级                            CC1006和DR0102织构的流迹线图,着重探究在重载
            径向脊结构内部流体处于湍流状态并具有形成湍流                             条件下轴承水膜压力与摩擦系数大幅升高的原因. 不
            漩涡的趋势,加之合理的两级径向脊的数目和间距,                            难看出,无论轴承偏心率大或小,低速条件下不同形

            使得其整体处于承载能力较高、润滑效应较好的状态.                           状和尺寸织构内流体均与织构上部的水膜整体流动

            2.4    变载荷条件下的轴承水膜承载能力与减摩性                         方向偏差较大. 不过,大偏心率下织构上部流体波动
            能分析                                                明显减少,内部流体也拥有更小的流速差,这使得其
                由于水润滑轴承的偏心率大体随转速的增加而                           水膜压力大幅提升. 然而,上述现象本就会引起摩擦
            减小、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且主要受载荷影响,故通                           系数的升高,加之能量损失的减少和重载条件下上升
            过改变轴承偏心率来大致模拟不同载荷条件. 图10是                          的水膜承载能力也难以支持润滑水膜的连续存在,轴
            在偏心率ε=0.1、0.3、0.5、0.7和0.9时,变转速条件下型                 承减摩性能便进一步恶化. 此外,随载荷增加,可以明
            号CC1006和DR0102织构的轴承水膜压力和摩擦系                        显看出形成涡流所需求的转速越来越小,相同转速下
            数. 可以看出,两种织构依然保持随转速增加,轴承最                          载荷越大时,织构上部流体的波动越小,内部流体形
            大水膜压力增加、摩擦系数先减后增的大体趋势. 特                           成的涡流越明显,并且涡核半径越小、涡宽越大,这就
            别是在ε=0.9的重载条件下,轴承水膜压力与摩擦系数                         导致了轴承减摩性能的持续恶化.
            均出现了大幅升高,尤其以型号CC1006织构的最大                              在比较型号CC1006和DR0102两种不同织构的流
            水膜压力与型号DR0102织构的摩擦系数更甚. 总体                         迹线图时也能发现,之所以型号CC1006织构的最大
            而言,轴瓦布置有仿生猪笼草结构的水润滑轴承在中                            水膜压力会上升得更明显,是因为在重载条件下,其
            低载、几近全转速的条件下均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性                            无论是月牙形还是蜡质晶结构内部在较低转速时便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