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4期
P. 61

第 4 期                           任晓燕, 等: ZCuPb 20 Sn 5 合金耐磨性能研究                               471

            2.3    PV值对摩擦系数与磨损率的影响                             磨损试验测定,得到PV值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关系
                对ZCuPb Sn 合金销进行不同PV值条件下摩擦                      柱状图,如图6所示.
                        20
                            5
                   0.11                                                                              17.07
                   0.10              0.085  0.092  0.09  0.088  0.094  16
                  Friction coefficient  0.08  0.063  0.069  0.082  0.08  0.073  0.07  0.081   Wear rate/[10 −7  mm 3 /(N·m)]  12 8  4.561  8.639
                   0.09


                   0.07
                   0.06
                   0.05                                                4   1.516  1.797  3.525  2.695  2.281  2.21  4.15  3.386  2.972
                   0.04                                                0
                        17  26  34  51  77  85  102 119 128 171  179 239  17  26  34  51  77  85  102 119 128  171  166  239
                                 PV/(MPa·m/s)                                       PV/(MPa·m/s)
                             (a) Friction coefficient                               (b) Wear rate

                                Fig. 6  Variations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wear rate under different PV values
                                        图 6    不同PV值条件下摩擦系数与磨损率的变化规律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PV值的增加,摩擦系数和磨                        2.4    摩擦机理分析
            损率均呈现增-减-增-减-增的趋势. PV值最小值为                             为了判断ZCuPb Sn 合金材料的相组织结构,对
                                                                                    5
                                                                                 20
            17 MPa·m/s时,摩擦系数与磨损率也最小,摩擦系数                       该材料做XRD以及DTA分析,如图图7所示,其中
                                          3
                                     −7
            为0.063,磨损率为1.516×10 mm /(N·m). 当载荷为                图 7(a)为 合 金 的 差 热 数 据 变 化 曲 线 图 , 图 7(b)为
            150 N,线速度为3.61 m/s,PV值为77 MPa·m/s时,摩擦              XRD数据结果图. 从图7(a)可以看出,该组织在935.84 ℃
                                                                                                 [29]
            系数出现第二次极小值,此处摩擦系数为0.073. PV值为                      处峰值比较强,根据铜的相关二元相图 ,铜的熔点
            85 MPa·m/s时,磨损率出现第二次极小值. 当载荷为                      为1 083 ℃,该峰值表示以铜为基体的富锡的α相的析
            250 N,线速度为3.610 m/s PV值为128 MPa·m/s时,摩             出,第二处放热峰在900.35 ℃处. 根据相图分析,(α+δ+
            擦系数和磨损率再次达到极小值,摩擦系数为0.070.                         Cu P)共析相的熔点为628 ℃,并且δ相的形成温度为
                                                                 3
            PV值在最大值239 MPa·m/s时,摩擦系数与磨损率也                      520 ℃,Cu P相的析出温度为1 022 ℃,所以,可以初
                                                                        3
            最大,此时,摩擦系数平均值为0.094,磨损率高达                          步判断该峰值处可能为α+ (α+δ)+Cu P的共析体相的
                                                                                              3
                         3
                    −7
            17.07×10  mm /(N·m).                               析出点,具体可结合XRD数据来分析. 第三处放热峰
                可以得出,在低载荷50 N时,ZCuPb Sn 合金销                    在300~329 ℃之间,铅的熔点为328 ℃,所以该处为铅
                                                20
                                                   5
            摩擦系数以及磨损率比较低,并且随着线速度的增加                            颗粒析出相的峰值点.
            而增加. 当载荷超过50 N时,随着转速的增加摩擦系                             图7(b)为ZCuPb Sn 合金XRD数据分析图,通过
                                                                                20
                                                                                    5
            数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3.610 m/s的线速度条件                        峰值比对,可以确定该组织中的第二相主要为Cu P相.
                                                                                                        3
                                                                                                      [30]
            下,润滑条件比较好,相对摩擦系数最小.                                对此,前期已进行过相关研究,结合前期试验 结果,
                     0                                               3 000          
                            300.49 ℃                                                             Pb
                                                                     2 500                          α
                    −5                                               2 000                         δ
                                                                                                     Cu 3 P
                                                                                               
                  Heat flow/(W/g)  −10     900.35 ℃                 Intensity/a.u.   1 500  
                                              935.84 ℃
                                                                     1 000
                   −15
                                                                                             
                                                                      500                          
                   −20
                        200    400   600    800   1 00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Sample Temperature/℃                                      2θ/(°)
                            (a) DTA curve of the alloy                         (b) XRD pattern of the alloy

                                           Fig. 7  DTA curve and XRD pattern of the alloy
                                                 图 7    合金相组成数据分析图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