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51

1 期                        刘   娜等:青藏高原多源气象辐射数据整合与评估                                         47
               胡伟, 马伟强, 马耀明, 等, 2020. GLDAS 资料驱动的 Noah-MP 陆         issn. 1000-0534. 2020. 00079.
                  面模式青藏高原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评估[J]. 高原气象, 39               徐丽娇, 胡泽勇, 赵亚楠, 等, 2019. 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
                 (3): 486-498.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9. 00060.  化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38(5): 911-919. DOI: 10. 7522 /j.
               季国良, 吕兰芝, 邹基玲, 1995. 藏北高原太阳辐射能收支的季节                  issn. 1000-0534. 2018. 00137.
                  变化[J]. 太阳能学报, 16(4): 340-346.                  徐祥德, 1998. 青藏高原科学试验(TIPEX )介绍[J]. 中国科技信息
               蒋兴文, 李跃清, 2010. 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气候特征[J]. 资源科                (增刊), 95-95.
                  学, 32(10): 1932-1942.                          徐祥德, 卞林根, 张光智, 等, 2001. 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 热力
               李茂善, 阴蜀城 刘啸然, 等, 2019. 近 10 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湍流              结构综合物理图象[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1(5): 428-440.
                  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38(6): 1140-1148. DOI:     续昱, 高艳红, 2020. 基于 GLDAS与再分析资料的青藏高原内循环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8. 00145.         降水率分析[J]. 高原气象, 39 (3): 499-510. DOI: 10. 7522/j.
               马有哲, 刘小宁, 许松, 1998. 中国太阳辐射数据集及其质量检验                  issn. 1000-0534. 2020. 00013.
                  分析[J]. 气象科技, (2): 53-56.                       叶笃正, 高由禧, 1979. 青藏高原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沈志宝, 1987. 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的地理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于涵, 张杰, 刘诗梦, 2018. 基于 CERES 卫星资料的青藏高原有效
                 [J]. 高原气象, 6(4): 326-334.                          辐射变化规律[J]. 高原气象, 37(1): 106-122. DOI: 10. 7522/
               王欢, 韦志刚, 朱献, 等, 2020. 岭南地区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常绿                j. issn. 1000-0534. 2017. 00045.
                  阔叶林下垫面太阳和长波辐射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39(5):             章基嘉, 1988. 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033-1044.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9. 00090.  赵萌初, 李清泉, 沈新勇, 等, 2021. 1984-2017 年 ISCCP-FH 辐射
               王美蓉, 郭栋, 钟珊珊, 2019. 多源资料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计算                  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评估[J]. 气象, 47(1): 11-23.
                  中的适用性分析[J]. 气象, 45(12): 1718-1726.             赵平, 李跃清, 郭学良, 等, 2018.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及其天气
               王艺, 伯玥, 王澄海, 2016. 青藏高原中东部云量变化与气温的不                  气候效应: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J]. 气象学报, 76
                  对称升高[J]. 高原气象, 35(4): 908-919. DOI: 10. 7522/j.   (6): 833-860.
                  issn. 1000-0534. 2015. 00033.                  赵平, 1999. 青藏高原热源状况及其与海气关系的研究[D]. 南京:
               翁笃鸣, 1986. 中国太阳直接辐射的气候计算及其分布特征[J]. 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阳能学报, 7(2): 121-130.                           中国气象局, 2003.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谢贤群, 1983.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辐射场的若干特征值[J]. 科学通              周秀骥, 赵平, 陈军明, 等, 2009.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
                  报, 28(7): 426-429.                                影响的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9(11): 1473-1486.
               熊安元, 冯爱霞, 高梅, 等, 2021. 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气象科学数据             周允华, 1984. 青藏高原地面长波辐射经验计算方法[J]. 地理学
                  集成和共享[J]. 高原气象, 40(4): 724-736. DOI: 10. 7522/j.  报, 51(2): 148-162.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