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226
高 原 气 象 42 卷
222
不足, 同时, 中国高空探测业务全面升级为 L 波段 本身存在偏差且误差特征依赖于模式的预报性能,
探空系统, 实现了“秒级”垂直高分辨率数据的采 这导致评估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的偏差。为了
样, 秒级探空在要素场特征分析、 模式预报初值改 更加精准地评估往返平飘式探空的质量, 需要联合
进方面都体现出显著的优势(郝民等, 2014)。 更多高精度的观测资料对其进行交叉评估。本文
整体而言, 现阶段我国高空站网在空间分布上 拟采用掩星资料对往返平飘式探空进行更为细致
仍然存在稀疏、 不均匀等现象, 同站址的时间加密 的质量评估。
也因消耗较大而不能在日常业务工作中长期维持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郭启云等, 2018)。因此, 寻求一种兼顾观测资料 system, GNSS)掩星(Radio Occultation, RO)技术
数量在时空分布上的改善, 同时不受限于人力、 物 是一种临边遥感观测技术。GNSS 发射的 L 波段信
力制约的新型观测方式是当务之急。中国气象局 号穿越大气层后到达低轨道卫星接收器, 受到大气
气象探测中心一直致力于对新型探空技术的探索, 折射率梯度的影响, 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偏
在 Vaisala RS41 秒探空系统的启发下, 创新性地提 折, 信号弯角与大气参数有密切联系(Liu et al,
出了往返平飘式探空观测技术(Return Radiosonde, 2020)。基于掩星观测的几何原理, 在大气满足局
RS)(王丹等, 2020; 王金成等, 2021), 指在一次探 地球对称假设的前提下, 利用 Snell 定律和 Abel 反
空气球施放过程中完成“上升 1 h—平飘 4 h—下降 演可以导出信号弯角的垂直廓线与大气折射率等
1 h”三阶段观测, 构成总观测时长约 6 h 的往返平 信息(Zeng and Zou, 2006)。
飘式探空观测系统(曹晓钟等, 2019)。 不同掩星计划的相继发射完成, 使得这种观测
在提出这种新型探空技术的初期, 曹晓钟等 技术不断壮大。2006年, 中国台湾与美国联合发射
(2019)对其探空运动的动力学理论模型进行了详 了由六颗卫星组成的 COSMIC。这之后, Metop 系
细分析, 并选取长沙探空站开展了对比试验, 验证 列卫星发射成功。风云 3系列卫星均搭载了我国自
分析了理论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它的探测能 主研发的新一代用于探测中性大气与电离层中电
力和经济效益较目前现行的 L波段探空有明显的提 磁波信号的掩星设备—GNOS(GNSS Occultation
升, 具备很好的应用前景。因其在一次施放中对大 Sounder), FY-3C 分别于 2013 年、 FY-3D 于 2017 年
气进行了多段连续观测, 在时空分布中自动实现了 相继发射成功(Jin et al, 2019; Sun et al, 2018)。相
观测加密、 数量加倍的需求, 并且平飘段观测可以 较于以往的观测手段, 掩星观测技术具有诸多优
对平流层大气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 这使大气上 势, 如全球覆盖、 高垂直分辨率、 高准确性、 不受
部观测资料的稀缺得到了有效补充。同时该技术 云雨天气干扰、 长期稳定等(Zou et al, 2014; 孟恬
也有效平衡了高空站网加密布设的成本投入, 具有 等, 2021)。研究表明, 掩星观测在垂直方向8~30 km
十分显著的优势。 内对大气观测的精准性极高, 称为“核心区域”
往返式探空观测目前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需 (Fan et al, 2015; 王金成等, 2015; Liu et al, 2020;
要广泛开展新型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估工作。在对 Gong et al, 2020)。不管是各掩星间相互检验, 还
往返式探空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估中, 钱媛(2019)以 是与再分析资料相互对比, “核心区域”的温度不确
FNL 分析资料和现行业务气象探空数据作为参考 定性在全球范围均表现均为最小, 其年代际平均变
标准, 发现新型探空观测的上升段和下降段中温 化 仅 为 0. 05~0. 15 K(Steiner et al, 2013, 2020;
度、 湿度、 气压数据均达到了业务指标, 但在平飘 Gleisner et al, 2020)。这种在资料对比中展现出高
段中温度质量表现欠佳, 尤其在 08:00(北京时, 下 一致性、 高稳定性的特征, 使得掩星资料常被作为
同)观测中平飘段温度受辐射影响较大、 偏差明显。 校准资料, 可用于评估其他观测资料的质量情况
王丹等(2020)提出了针对该新型探空资料的质量 (He et al, 2009; Gilpin et al, 2018; Ho et al, 2020)。
控制方案, 结果表明往返式探空观测精度整体达到 本文采用掩星资料与往返平飘式探空资料的
了世界气象组织 WMO 规定的目标, 部分观测要素 温度要素进行对比, 分析往返平飘式探空资料的温
如风场可直接同化, 其他要素在同化前需要进行偏 度偏差在各观测阶段的特征表现, 并结合 ERA-In‐
差订正, 以便充分发挥该资料在数值模式同化应用 terim 再分析场进行交叉对比, 讨论不同资料间是
中的优势。上述研究对往返平飘式探空观测要素 否具备一致性。旨在通过本文的深入讨论为往返
的质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但仅采用了单一的 平飘式探空资料的同化定量应用以及新型探空观
模式分析场作为校验源, 然而数值预报背景场数据 测的仪器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