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113
1 期 张天宇等:1998-2020年三峡库区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09
东西和南北相反变化的差异(刘晓冉等, 2012); 三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峡库区极端降水事件正在向强度大、 周期短的方向
2. 1 资料和研究区域
演化(董钊煜等, 2020); 1955 -2014 年来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 是指包括东起湖北
降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线性减少趋势(周小
宜昌, 西至重庆江津, 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
英等, 2017)。
区; 其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形以山地为
然而, 现有关于降水的研究大多以天为时间尺
主, 陡坡比例较高, 降水丰富, 极易受极端天气影
度, 比如利用日雨量资料对降水过程进行评估(吴
响(章家恩和徐琪, 1997; 矫梅燕, 2014)。短时强
振玲等, 2012)、 对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陈
降水频发且强度大, 是当地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金 雨 等 , 2021; 韦 志 刚 等 , 2021; 陈 子 凡 等 ,
(张天宇等, 2011)。
2022)、 对日降水量的时间变异性进行研究(Wu et
本文所研究的三峡库区分布有 35 个国家基本
al, 2021)、 研究水汽环流模式(Liu et al, 2021)等。
气象观测站, 海拔 177. 9~786. 9 m, 包括湖北省秭
由于三峡库区内的极端降水具有突发性、 局地性、
归、 鹤峰等 12 个气象站点和重庆市沙坪坝、 武隆、
强度大等特点(矫梅燕, 2014; 王芬等, 2017), 以
綦江等23个气象站点(图1)。基于1998 -2020年三
日为单位的研究方法对这种短时强降水发生时段
峡库区 35 个国家气象站观测的逐小时降水资料,
的捕捉能力较低, 难以满足气象服务的精细化需求
其经过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 具有较高的可
(王莉萍等, 2018)。从小时尺度出发, 探讨三峡库
靠性和准确性。文中涉及的地图是基于国家测绘
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三峡库区极端小
地理信息局审核的《气象应用底图》[审图号: GS
时降水的规律, 对库区气候及气候效应的认识和理
(2017)3320号]制作的, 底图无修改。
解将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图1 三峡库区地形及气象站点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TGRR)
2. 2 研究方法 n 强
N = ∑ m (1)
根据极端降水强度, 将≥20 mm·h 的降水定义 强 i = 1 强i
-1
-1
为小时强降水, 将≥50 mm·h 的降水定义为小时极端 类似地, 定义发生≥50 mm·h 极端强降水频
-1
强降水(陈炯等, 2013; 俞小鼎, 2013)。以区域内发 次N 极端 。
生极端降水的总频次作为频率指标, 具体定义为: 若特定时间内共发生 N 站次的小时强降水,
强
在某一特定时段内, 假设局部发生第 i 场降 将第 i 次的小时强降水量记为 p 。则小时强降水
强i
-1
水, 将三峡库区发生≥20 mm·h 降水的测站数记作 量P 的计算式为
强
n , 将第 i个测站发生强降水的小时数记作为 m , N 强
强i
强
强
则该时段小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为N , 计算式为 P = ∑ p 强i (2)
强
i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