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139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502
             垫面地区的陆气相互作用,有利于降低气象防灾减                             通量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种下垫面地表热量
             灾的难度,促进陆面模型的发展,合理应对气候                              输送主要以感热为主,自然沙面感热通量高于人工
             变化。                                                绿地,并且变化幅度较大,感热通量的正负值改变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外气象学者在世界各地的                          出现在日出和日落前后;人工绿地潜热通量高于自
             草地、稻田和森林等各种陆地表面进行了大量观测                             然沙面,自然沙面潜热通量最大值变化范围比人工
             研究,分析了不同下垫面能量交换特征,为探究不                             绿地的大,且自然沙面潜热通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同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特征提供了一定的观测依                              王宇轩等(2021)对黑河流域多种类型下垫面地表
             据。左洪超和胡隐樵(1994)对比分析了绿洲和戈                           能量收支变化进行了比较,不同类型下垫面能量收
             壁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发现在夏季的晴                              支差异较大,玉米田下垫面月均潜热峰值可达 200
                                                                    -2
             天,白天的绿洲存在冷岛效应,临近绿洲的戈壁上                             W·m ,是荒漠下垫面的 2 倍,湿地、混合林和胡杨
             观测到逆湿现象,在近地面层的能量传输中绿洲以                             林的潜热季节变化幅度比荒漠下垫面的更大,其中
             潜热为主,戈壁以感热为主。在冬季,绿洲和戈壁                             湿地最大。任雪塬等(2021)对中国北方四种植被
             的小气候特征相近,近地面层的能量传输都以感热                             类型的能量分配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能量分配特
             为主。Randow et al(2004)研究了西南亚马逊地区                    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荒漠草地、半干旱草地
             的牧场和热带森林两个地点的能量和 CO 通量的季                           净辐射主要通过感热形式加热大气,而高寒草甸、
                                                  2
             节性变化,研究发现在干季,与牧场相比,森林的                             玉米农田则是潜热通量占主导,且不同下垫面影响
             能量分配和 CO 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很小;在湿季,                           Bowen比的主要气象因子也不同。
                            2
             牧场白天的 CO 通量绝对值比森林的更低,但牧场                               然而我国下垫面类型复杂,对岭南地区森林下
                           2
             比森林每天吸收更多的 CO 。刘辉志等(2006)分析                        垫面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并且就目前我国对
                                      2
             了半干旱地区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下垫面物质和                              通量观测站研究内容来看,关于陆气相互作用的研
             能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发现在干季两种下垫面上的                             究主要针对森林下垫面的单一站点,缺乏对不同类
             有效能量以感热通量为主,潜热通量很小,CO 通                            型森林下垫面多站点的对比研究,使得对森林下垫
                                                         2
             量差别不大;在湿季,两种下垫面的潜热与感热通                             面陆气相互作用的认识有局限性。因此,选取岭南
             量相当,但农田下垫面的潜热通量大于退化草原下                             地区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珠海)及丘陵灌木林(增
             垫面,白天农田下垫面吸收 CO 通量较退化草原                            城)两类森林下垫面对陆气相互作用特征进行对比
                                           2
             大,但远小于森林生态系统。王维真等(2009)分析                          研究,以期对岭南地区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陆气相
             了黑河流域的草地、森林及农田三种下垫面的水、                             互作用特征和森林与大气间的能量、水汽和二氧化
             热和 CO 通量特征,发现不同下垫面地气交换特征                           碳交换有深入的认识,为将来陆面模式的评估和改
                     2
             明显不同,其中处在绿洲中的站点在夏季的晴天白                             进提供一些参考。
             天由于蒸散量大,出现了负感热,表现出明显的                              2   数据来源和方法介绍
            “绿洲效应”特征;各站点随气温升高及作物生长,
             潜热通量明显增加;农田站的 CO 通量在生长期内                           2. 1  站点和数据来源
                                            2
             呈现明显的 U 型结构,草地下垫面的 CO 通量相对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珠海凤凰山典型次生常
                                                  2
             变 化 较 小 ,森 林 站 的 变 化 最 不 明 显 。 Jha et al           绿阔叶林陆气相互作用通量观测塔和广州增城丘
             (2013)分析比较了冬夏两季印度中部柚木混合落                           陵灌木林陆面过程观测塔的观测资料。图 1给出了
             叶林的二氧化碳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发现植被在干                             增城丘陵灌木林站和珠海次生常绿阔叶林站的位
             旱的冬季是碳汇,但 CO 固定非常少;在能量方                            置,广州增城丘陵灌木林陆面过程观测站位于
                                     2
             面,冬季以潜热通量为主,夏季感热通量占主导地                             23°20′05″N,113°49′39″E,海拔为 38. 5 m,塔高
             位。张翔等(2017)利用涡度系统的观测数据分析                           70 m,平均冠层高度为 8 m,下垫面类型为亚热带
             了青藏高原三江源区人工草地能量分配季节变化                              灌木林,是有一定起伏的丘陵地形。其中辐射观测
             差异明显,感热最低值在 12月,之后随太阳总辐射                           系统架设在 10 m 处;冠层上气象观测系统分别设
             的增强而增加,但进入生长季后呈下降趋势,7 月                            在 10,14,18,23 和 28 m;通量观测系统架设在
             出现次低值;而潜热通量在冬季较低,3 月以后迅                            12 m 高度处。测站于 2014 年 10 月完成调试运行,
             速增加,最高值出现在 7 月。慕文玲等(2017)对塔                        于 11 月上旬开始正式观测(刘海坤等,2017)。文
             克拉玛干沙漠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感热和潜热                              中均采用北京时。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