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138
第 41 卷 第 6 期 高 原 气 象 Vol. 41 No. 6
2022 年 12 月 PLATEAU METEOROLOGY December,2022
刘雨佳,韦志刚,王欢,等,2022. 岭南地区两类典型森林下垫面地表通量特征比较研究[J]. 高原气象,41(6):1501-1510.
LIU Yujia,WEI Zhigang,WANG Huan,et al,202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urface Flux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ypes of
Typical Forest Underlying Surfaces in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J]. Plateau Meteorology,41(6):1501-1510.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00103.
岭南地区两类典型森林下垫面地表通量
特征比较研究
刘雨佳 ,韦志刚 1,2 ,王 欢 ,李娴茹 ,郭仕侗 ,马 力 1
1
1
1
1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 广州 511458)
摘要:利用珠海凤凰山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陆气相互作用通量观测塔 2015年 10月至 2016年 7月的观测
资料和广州增城丘陵灌木林陆面过程观测塔 2014年 10月至 2015年 7月的观测资料,对两类森林下垫面
的能量通量、波文比、碳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季丘陵灌木林(增城站)的感热占主导地位,典
型次生常绿阔叶林(珠海站)感热和潜热相当,湿季随着降水增多,两类森林下垫面的潜热占据主导;在
干季丘陵灌木林的感热和潜热的平均日变化波动比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波动稍平缓一些;两类森林下垫
面在干湿季的夜间都出现了负感热,个别时刻有逆湿现象产生。干湿季波文比在夜间波动较大,白天波
文比为正值,波动较小;干季白天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波文比小于丘陵灌木林的波文比;湿季白天波文比
都小于 1。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碳通量变化范围比丘陵灌木林更大;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固碳能力比丘
陵灌木林的固碳能力更强。干季增城站下垫面的丘陵灌木林的碳通量小于湿季;珠海下垫面的次生常
绿阔叶林湿季的碳通量略小于干季,这可能与珠海站的天气状况和通量贡献区域方向有关。
关键词:陆气相互作用;感热;潜热;碳通量
文章编号:1000-0534(2022)06-1501-10 中图分类号:P4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00103
1 引言 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整体陆地生
态系统中,CO 的交换有 70% 是通过森林生态系统
2
陆面过程是指发生在大气与陆地下垫面之间
进行的(Waring and Schlesinger,1985),森林生态
水分、热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包含了陆面上所有
系统不仅具有改善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而
物理、化学、生物和水文等过程(孙菽芬,2002;王
且在全球陆地碳循环和维持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
介民,1999;戴永久和曾庆存,1996)。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eimann and Reich‐
stein,2008;Woodward et al,1998;Mielnick et al,
持续显著上升(沈永平和王国亚,2013),而陆面与
大气之间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和区域及全球气候 2001)。岭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受全
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Yasunari,2007;Xue et al, 球气候变暖影响,该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
2010),因此,有必要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 和强度都在增加,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了
及其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进行研究。森林生态 极大影响,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及安全(韦
系统占陆地生态系统的 31%(同小娟等,2018),是 志刚等,2016)。因此,深入研究岭南地区森林下
收稿日期:2021⁃06⁃15;定稿日期:2021⁃11⁃29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5089);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601)
作者简介:刘雨佳(1996-),女,四川攀枝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陆气相互作用方面研究. E-mail:201821051162@mail.bnu.edu.cn
通信作者:韦志刚(1966-),男,甘肃武山人,教授,主要从事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地球系统模拟与评估的研究
E-mail:wzg@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