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111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474
                  由表 1 可知,山区站的降雨样本总数和雨强均                        3. 1  不同粒径雨滴对微物理参量的贡献
             值要明显高于平原站,累积降雨量分别为 47. 7 mm                            为研究在不同海拔站点不同雨滴粒径对降水
             和 24. 9 mm。山区站下垫面复杂,海拔更高,其地                        微物理参量的贡献程度,按粒径将雨滴分为小雨滴

             形对降水有较大的影响。不同雨强下,二者降雨样                            (0~1 mm)、中雨滴(1~3 mm)和大雨滴(>3 mm),
             本数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小雨的样本数占比极高                             分别计算不同大小雨滴对微物理参量[雨滴数密度
                                                                          -3
             (山区 95. 1% 和平原 96. 8%),是降雨量的主要组                    N(单位:m )]、反射率因子 Z(单位:dBZ)、降雨
             成,占比超过 50%。暴雨的样本数极少,但对降雨                           强 度 R(单 位 :mm·h )、液 态 水 含 量 W(单 位 :
                                                                                    -1
                                                                   -3
             量的贡献均接近 25%。山区站暴雨的降雨强度普                            g·m )所占百分比的贡献,由图2可见,小雨滴是雨
             遍更大,均值和标准差大于平原站。总体上,山区                             滴数密度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 70% 以上,中雨滴
             的总降雨量和降雨时长高于平原,但二者在各降雨                             和大雨滴是反射率因子、降雨强度和液态水含量的
             强度等级下的样本数和雨量占比的分布基本一致。                             主要来源。中雨滴和大雨滴的雨滴数密度较低,却





























































                                              图2   不同粒径雨滴对微物理参量的贡献
                               Fig. 2  Contribution of raindrops of different sizes to the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