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43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136
-1
图11 敏感性试验1(a)和敏感性试验2(b)分别与控制试验的12月降水率差值场(彩色区,单位:m·s )和
-1
500 hPa水汽通量差值场(矢量,单位:g·s·kg )
Fig. 11 Differences of the precipitation rate(color area,unit:m·s )and water vapour transport flux(vector,
-1
-1
unit:g·s·kg )at 500 hPa for December between the EXP1(a),EXP2(b)and CTRL
进而加强了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气旋性异常;向南的 大,导致极端降雪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发生
一支沿着亚非急流传播,在 30°E 附近与来自中高 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北疆
纬的 TNF辐合,共同加强了阿拉伯海北部的反气旋 地区,而中亚西南部和南疆的沙漠地区极端降雪较
异常,即在“一致型”海温模态下 TNF传播特征与海 少,极端降雪指数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天山山脉和帕
温 PC1 回归的结果[图 9(a)]较为一致。在敏感性 米尔高原一带。
试验 2[图 12(b)]中,热带北大西洋和副热带北大 (2) 各个极端降雪指数在中亚地区均以增加
西洋的 TNF向北频散后沿着平直路径东传,并于巴 趋势为主,极端降雪频次和强度增强共同导致极端
尔喀什湖和阿拉伯海北部辐合,导致该地区异常环 降雪增多。中亚各个气候区极端降雪具有显著的
流发展,较好地模拟出“三极子型”海温模态下的主 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表现为显著的增加
要能量传播特征。 趋势,其中以天山山脉为代表的南部关键区极端降
雪最多且气候变率最大,并于20世纪末发生突变。
4 结论
(3) 中亚南部关键区极端降雪频次增多对应
本文分析了 1979-2017 年冬季中亚地区和各 在北大西洋到中亚地区沿着北大西洋急流和亚非
个气候区极端降雪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了南 急流的两支波列增强,进而导致巴尔喀什湖一带的
部关键区极端降雪频次增多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 异常气旋和阿拉伯海北部的异常反气旋发展,二者
与海温异常的联系,最后利用 CAM5. 1 模式模拟 加强了中亚大槽以及来自阿拉伯海的水汽输送,并
北大西洋“一致型”和“三极子型”两类海温模态下 在中亚槽前辐合上升,为 20 世纪末以来极端降雪
北半球异常环流场和中亚降水率的特征,得到以下 增多创造有利条件,随着气候变暖,这支水汽对天
结论: 山的降雪以及极端降雪的贡献越来越大。
(1) 地形效应对中亚地区降雪的发生影响较 (4) 副热带北大西洋和热带北大西洋为两处